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第134章 诸葛亮至,刘封论北伐战略(6K)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134章 诸葛亮至,刘封论北伐战略(6K)(2 / 2)

以至于如今想走汉中出秦川,变得格外的艰难。

蜀道本就难。

现在还百里无人烟,北伐粮道成了大问题。

恰巧这个时候。

关羽将孙权逐出荆州了!

汉水以南,皆属刘备。

不仅如此,关羽还缴获了大量战船、得到了完整的陆口和夏口、以及于禁那没带走的两万魏俘!

换而言之:刘备想亲自走荆州北伐!

走荆州北伐,对刘备而言就如同老马识途一般,不用带地图刘备都知道带兵往哪儿走。

然而刘备这个想法并未告诉西川诸将。

就连法正都只是隐隐约约猜到刘备有这个想法,刘备不说,法正也不好直接问。

刘备大半年不回成都,成都的杂声自然就多了。

诸葛亮多次派人请刘备回成都主持大局,都被刘备找借口推脱。

无奈之下。

诸葛亮只能亲自来请刘备。

府内。

刘备斜倚凭几,满脸愁容的听着诸葛亮的劝说之言。

诸葛亮来了六日,劝了刘备六日。

门口。

刘封在听到诸葛亮那句“若无大王坐镇成都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如何能令众士安心啊!”,默默的将越过门槛的左脚又收了回去。

正要转身时,刘备的呼声响起。

看着刘备那瞪圆了的双目,刘封讪讪一笑,入内见礼:“孩儿见过父王,见过军师。”

刘备趁机打断了诸葛亮的劝说,转移话题道:“公仲,军师对你所绘制的《隆中对简图》颇为赞赏。今日你正好来了,就与军师一同探讨探讨。”

刘封既知刘备心意,又见刘备疯狂暗示,自然也不能违了刘备心意,遂向诸葛亮请道:“刘封不才,想向军师讨教一二。”

诸葛亮停下了劝说,正襟危坐:“亮,洗耳恭听。”

刘封扬声道:“方才听到军师称‘若无父王坐镇成都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就不能令众士安心’,我以为这话不合时宜。

自古以来,立业艰难,往往需要数代人努力才能成就大业。

昔日旧秦只是西陲小国,奋发图强六世,最终得享天下,其根本在于每一代秦王都是能君。

其后始皇得天下,二世而亡,其根本在于扶苏懦弱、胡亥心狭、诸子又庸碌无为。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世子虽然年幼,但年已十二,昔日甘罗十二为相,世子又岂能无甘罗之志?

况且。

既为世子,就应为父王分忧。

父王不在成都,世子应当秉承父志,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监国安士。

父王不回成都,实为磨砺世子,军师应体谅父王啊。”

刘备抚掌正色:“军师,孤之意,正是如此!非不愿回成都,实为磨砺世子。”

见刘备和刘封父子二人一唱一和,诸葛亮顿感无语。

不想回就不想回,何必拉世子出来。

诸葛亮本来还想借口刘禅年幼劝刘备回成都,结果刘封几句话就堵死了诸葛亮的借口。

“大王即便要磨砺世子,也应当先回成都昭告群臣,令世子监国。”诸葛亮又思了个理由。

刘备看向刘封,再次使眼色。

刘封正色道:“事急从权,北方即将有大事,父王现在还不能回成都,否则千里之遥传讯艰难,很容易延误大事的。”

诸葛亮不动声色:“不知封公子所言大事,可有征兆?”

刘封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喟然长叹:“军师有所不知,我如今任新城太守,多有细作入南乡郡,探得不少秘闻。

年初三月,有黄龙出现在谯县。

四月丁巳,绕安县上报称有白雉出现。

其余诸地,亦有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等现世传闻。

六月辛,亥日,曹丕治兵于东郊;庚午日,传令南征,然而大军直接去的谯县,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城东;丙午日,又驱兵至许都以来的曲蠡。

又有谶言称,熹平五年,也有黄龙出现在谯县,当时的太史令单飏称‘此地五十年后应有王者出现,黄龙也会再次现世,此乃天象昭示’。

后有谶言称‘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

诸葛亮脸色大变。

刘备亦是坐直了身子,双眸中隐有愠色,语气也多了严厉:“当真如此?”

这哪里是什么秘闻!

分明是在暗示曹丕要将汉帝取而代之!

诸葛亮沉了语气:“封公子既知三月事,为何不早早告知大王?”

显然。

诸葛亮在怀疑刘封这些秘闻的真伪。

刘封凝声道:“北方常有妖人惑言生乱,仅凭些道听途说的传闻,不足以判断北方将有大事。

直到曹丕六月忽然南征,我才意识到这事不对劲,曹丕南征不去濡须口也不入宛城,却偏偏跑到谯县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然后又跑到许县以南的曲蠡。

这根本不是什么南征,而是在向汉天子炫耀兵威!

之后我又派人偷入洛阳,这才得知洛阳有天命在曹丕的谶言出现。

曹丕篡汉野心,更胜于曹操,这也是为何我会说‘北方即将有大事,父王现在还不能回成都’。”

刘封说的这些。

一半真,一半假。

有的是未经过查证的史载资料,有的是细作真真切切查探的情报。

听完。

刘备的脸色也变得严肃:“军师,孤承认,先前孤不想回成都是想留在荆州伺机夺回襄阳。

如今看来,孤是万万不能再回成都了;倘若北方真的有变,孤在成都,就难以及时策应荆州事了。”

刘封嘴角抽了抽。

父王啊父王,现在就承认,你还怎么留在荆州?

我白费口舌了!

如刘封预料,诸葛亮豁然起身,想刘备一拜:“兹事体大,大王得速回成都,与群臣商议对策!”

刘备顿时愣住,旋即反应过来:

孤,大意了!

再看刘封,此刻已经将头低垂,似乎将脖子缩进衣襟藏着。

“公仲!”

刘备语气有些郁闷。

孤让你来江陵,是想办法让孤留在荆州,怎么反过来让孤不得不回成都了?

刘封挺无语的。

我理由都给父王你编好了,父王你非得承认你方才是在骗军师?

军师什么人啊?

我俩演技那么差,能骗得了军师才有鬼了!

平心而论。

刘封是不希望刘备再回成都的。

道理也很简单:既要努力,还要让刘备看到自己的努力。

刘备若在成都,有重要大事刘封只能派人去成都见刘备。

可很多事不能当面沟通,就容易出现误会。

自古以来,皇室父子就因为不能当面沟通而误会的案例屡见不鲜。

就譬如:

扶苏因假诏书自刎。

刘据因见不到刘彻,被判定为起兵谋反。

刘备在江陵就不同了。

有啥事,最多三四日就能见到。

想搞点特殊,往返也就六七日。

就譬如在新城郡成立铸币坊,轻轻松松就得到了刘备的授命。

再如今日替刘备排忧解难,也是如此。

对于身处嫌疑之地的刘封而言,如何能让刘备看到自己的努力,尤为重要。

因此。

当确定刘备不想回成都后,刘封就不想让刘备回成都了。

江陵多好啊!

碧水蓝天彩云追,江陵美景不思归。

很快。

刘封又给刘备寻到了借口。

“军师,其实我对《隆中对》有个疑惑,方才没来得及讲,还请军师听完后,再决定要不要让父王回成都。”刘封拱手再道。

诸葛亮眉头微蹙:“封公子,你应该明白,亮为何要请大王回成都。”

刘封当然明白。

曹丕若是篡汉自立,那么刘备就得称帝以继汉统。

若要劝刘备称帝,荆州这群人肯定是劝不动的,依旧得成都那批劝刘备称王的人才劝得动。

不过。

要劝刘备称帝,未必得刘备回成都,成都那批人也是可以来江陵的!

见刘封不言。

诸葛亮叹道:“亮,洗耳恭听。”

刘封肃容而道:“军师的隆中对,虽然堪称天下奇略,但已不适合当前形势。

如今,汉中人迹罕见,栈道多毁,没有十年时间,汉中很难恢复生气;兼之蜀道艰难,父王届时若以年近七旬之躯走险道北伐,如何能令众臣心安?

况且,我方军力本就弱于曹魏,千里之遥还要二分兵力,实难取胜。

故而我以为,应该征调西川之兵入荆州,假使曹丕真行篡汉之举,就集中优势兵力先取襄阳和樊城。

而后在汉水以南,屯兵五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驻四万人,一边种田一边戍守。

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汉水,足够十万之众五年军食,再待天时以向宛洛,则无往而不克。”

若说一开始画给刘备看的《隆中对简图》仓促且有讨巧的嫌疑,那么刘封此刻论述的战略,则是在新城郡当了大半年太守后,仔细思虑而得。

其中参考了伟人对隆中对的评价,参考了邓艾屯田积粮于淮水,参考了诸葛亮和姜维屡次北伐,也参考了桓温北伐,参考了曹丕的短命等等。

刘封也曾派人去汉中问过魏延出秦川的困难度。

魏延给的回信简单而直接:不如冒险走子午谷,或可毕其功于一役。

言下之意就是:走子午谷虽然风险大,但有成功的可能;走其他路,几无可能。

刘封不怀疑魏延这话的真实性。

在汉中的时候刘封就跟魏延打过交道,虽然魏延为人孤傲但也是个敢拼命的实践派。

魏延这般回信,就意味着汉中出川的几条路魏延都亲自去走过。

最终得出不如“冒险走子午谷”,并非魏延觉得走子午谷有多高明,单纯是无奈之举!

出秦川,太难了!

再加上刘备赖在荆州不走,让刘封更偏向于先夺襄樊再屯田于汉水以待时机的北伐战略。

府内陷入寂静。

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陷入了沉思。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