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143节(1 / 2)

('\t\t\t\t》是烂到举世瞩目,烂到热搜霸榜,一年里,能凭借一个“烂”字走天下的作品并不多,《侠客》恰好占据了一个位置。

因为陆煦,《18岁那年》和《侠客》产生了一点关联,不少观众都知道,陆煦推了《侠客》之后接的刚好是《18岁那年》。

一部是大导电影,另一部则是阵容平平的电视剧,陆煦究竟为什么那么选,在《18岁那年》大结局这天,热搜榜上的长图似乎可以窥见一二。

这天的热搜榜,有一个词条是“重来一次的意义”,还有一个词条是“黄路宁终于幸福啦”。

第一个词条里,很多观众发了落泪的表情。

而第二个词条里,有很多观众在恭喜只生活在电视剧里的黄路宁。

“那又怎样?黄路宁还是幸福啦!”

无所谓,因为黄路宁幸福就很好。

第97章大结局反响

《尸声》和《识骨之途》两部剧多少带些刺激和惊悚,《18岁那年》则一路平平淡淡,以至于剧集最终热度破16000的时候,不少业内人士都坐不住了。

没追过《18岁那年》的特意把这部剧找出来研究了一遍,分析它能火爆的原因。

“……温馨是《18岁那年》的主题,剧集篇幅虽然不长,却写尽了平凡人生活中的点滴。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的视线始终被黄路宁牵引着,希望他的改变能有意义,希望爱他和他爱的人能够幸福。”

“电视剧未必要轰轰烈烈,但一定要有打动人心的点,大结局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可我脑海中依然在回味黄路宁一家人相处的日常。”

“结局太温馨了,让我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体会到了一点暖。”

多数网友的点评虽然不够专业,却给人一种感觉——黄路宁就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某一个人,这个人回到过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细细说来,那也不是什么巨大的改变,没让地球停止转动,没让科技一日千里,可在看到这个人故事的日子里,心总是暖洋洋的。

“我爱陆小狗演的每一部剧!”

“现在《18岁那年》是我心里的top1了!”

“对比《18岁那年》和《旭日初升》,选对演员真的不一样。”

《旭日初升》惨败后,剧组忙着甩锅给金木,谁都不想为剧集的失利负责。

客观来说,《旭日初升》的剧本绝对不比《18岁那年》差,甚至金木为前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后者更多。

可结局却截然相反。

不止如此,就算《18岁那年》大爆了,剧组上下也没有人抢功。

穆迁在微博里感谢金木的创作,感谢陆煦、韩霄和周琳等演员的努力。

金木则感恩演员们把文字转化为深刻的故事。

正在《诡诈》剧组拍摄的陆煦则写了一篇关于黄路宁的长文,他说自己先被《18岁那年》的故事打动,之后才发现这个剧本是金木创作的。

“平凡角色演绎的难点在于距离感,我一直设想,黄路宁是生活在我身边的某个人,某天我下楼吃饭,会遇到在隔壁饭桌狼吞虎咽的他,会遇到他地铁角落打盹的他,也会遇到因亲人的离世而泪流满面的他……”

陆煦很少写出这么感性的文字,这条微博发出来之后,立刻被《18岁那年》剧组其他人转发了。

“我超爱黄路宁的!”

“作为观众,喜欢的角色被演员如此珍惜,这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再想想隔壁《旭日初升》,我都不想说……”

《旭日初升》都是很久之前的剧了,可就是因为和《18岁那年》的几位主创都有关联,剧集又被拉出来批了一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