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1418章(2 / 2)

沈瑜解释道:“就是用模具制作,先烧制好模具,然后将大致拉坯制好的器型放于模内,用手按压于模范上,这就是印坯。

将分段制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往往留有接痕,在梅瓶和高足杯上特别明显。

在瓷器底足的处理上,常在底足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圈足不甚整齐。大罐、梅瓶底部多有旋痕。

现在高仿品一般为追求量而使用注浆或者拉坯,也有高仿者置模,但种模往往改用石膏,并用灯烤,以便于快速干燥。印坯时由于受力不同,瓷坯厚度有细微差别,所以在烧造收缩时,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有凹凸不平感。

元代的青花原料主要是来自于西亚的苏麻离青料,呈色艳而沉着,墨色浓重处有色斑,而一般的民窑有时也用发色不好的国产青料。

现在的高仿工艺主要仿的是这类进口青料的精品元青花瓷。为了模拟元青花的黑色斑点,普通的做法是在结晶处以墨色重点出黑斑,后来有进步者不仅点出黑斑,而且在胎土上略微剔除一点,再加以青料,从而模拟青花黑斑处的下凹现象。所以,在鉴别元青花真假的时候,不能仅凭有下凹的黑斑就断定是元青花。

但是从传统工艺来看,由于古今所用青花色料毕竟有所不同,元代青花呈色的艳而稳定、黑斑处的自然以及光泽感,仍是目前大部分仿品望尘莫及的。

除了刚才说的,还有很多工艺步骤,真品与仿品都有区别。例如,不同朝代的瓷器留下不同的施釉工艺痕迹。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股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瓷器更重。元青花瓷器小件往往是蘸釉,即用手抓住器物底部,然后迅速在釉缸中一浸即取出,其底部往往留有手指的抓痕。

像咱们看到的罐、盘等大件,则采用的是浇釉工艺。在底部垫两只木筷,将器坯放于其上,从两边浇上釉汁。浇釉后为防止底部粘住砂底,工匠会一只手将器物托起,另一只手迅速刮除底部粘釉,但因速度快而常留有釉斑,釉斑厚处呈鸭蛋青色。

这样的工艺一般会使得碗、盘类的口沿处积釉较多。除了玉壶春瓶底部荡釉外,其他器物底足都不上釉,留有火石红。

现在的高仿,对于这一工艺所造成的痕迹刻意模仿,如底部的釉斑和口唇处的积釉等,可惜很不自然。一般火石红的呈色因时代不够久远而乏红色,常常刻意填补。

施好釉的胎体在装烧的时候需要放置垫饼。元代的垫饼继承了北方如磁州窑系的生产工艺,即将瓷器的圈足直接放在大于制品圈足的垫饼上装烧,垫饼上撒有沙子。

现代的仿制中,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常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便常见一内凹的圆点,但并不规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