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力明白其中的奥秘,第三部 应该是描写2008年以后的故事,但那时已经不可能出版这种小说了。
把《紫夜》写好,两本书都卖出30万本的话,对韩作家也够了。
电话中已经说了,就在公司吃盒饭,和祁燕燕商量后,在外面的餐馆点了两菜一汤,大家一起吃。
11点,韩作家来到公司,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先到杨舒力办公室,关上门聊天。
《紫夜》的写作花费的时间比上一本多,酷暑时节,他穿着背心短裤,坐在桌前写作,完全进入书中的世界,忘记身在何处。
有一次,他突然感到有点头晕,意识到自己在桌前坐的时间太长,思考太多,天气又这么热,导致大脑缺氧,这样很危险,他才调整了一下,没坐一两个小时就站起来走走。
杨舒力说,达到这样的状态,《紫夜》会比上一本更好。
按照两人的约定,韩作家写作过程中尽量放开,按照自己的想法写,至于尺度问题,由编辑把握。
而韩作家的编辑,就是杨舒力,由他亲自把握尺度,虽然此时是最开放的时候,但尺度问题上仍然有玄机,如果完全放开写,恐怕还是会惹麻烦。
有了上一本的经验,韩作家对杨舒力完全信任,不会删减得伤筋动骨,失去韵味,也不会过于直接,留下隐患。
当然,韩作家在写作时也动了些脑筋,注重技巧地表达,既能让读者进入氛围,又不让审核下刀。
这种技巧,也是这个时代作家能生存下去的特殊本领吧。
韩作家很高兴,也很有信心:“这本书为什么写这么久,它相当于两本书的容量。接近40万字,写完后修改了好几遍,没有水分。”
“40万字,那就定价29.8元。”杨舒力说道。
杨舒力对这本书的字数很满意,照说40万字的小说应该定价30多元,但超过30元会让许多读者却步,而定价29.8元,读者会感到赚便宜。
这样一来,《紫夜》有可能卖出40万本,今年真是大丰收啊。
两人聊得正热火,手机铃声响了,杨舒力一看来电显示是唐蕴雪,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第463章 抓紧写
1990年前期,由于国门暂时关闭,缺乏外来资金进入,国内经济乏力,犹如一潭死水。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加班加点开动印钞机,后果显而易见,带来了惨痛的通胀,连续几年物价涨幅都在20%以上,大伙苦不堪言。
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从地方拿钱,以前是根据责权比例分配财政收入,上面拿三成,地方拿七成,因为大部分民生职能都在地方手里,花钱的项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