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1(2 / 2)

从各自的实力发展看,在春秋中期,秦国曾经在秦穆公时期称霸一时,实力扩展略强于燕国。但是,进入春秋末期与战国初期,燕国向东平定东胡,向南吞并蓟国,其发展势头又远远超过了与魏国苦战的秦国,跻身于山东六大战国。从战国时代的天下大格局来说,当时的燕国,是周室王族大诸侯中的仅存之邦,其进取精神远远超过了其余的王族诸侯。论战国初期的国家实力,燕国超过了秦、韩两国。在赵武灵王变法之前,燕国实力与赵国不相上下,甚至在国土纵深、成军人口数量方面,还略略强于赵国。否则,燕国不会在秦国崛起之后承担合纵发起国的角色。

直到秦国崛起之后,秦、燕两国的关系,才有了种种戏剧性的转折。

面对秦国崛起的强大攻势,山东六国产生了合纵锁秦的战略合作。最初的合纵发起,恰恰就是燕国。这就是说,燕国已经自觉地将秦国看作强敌了。秦国则恰恰相反,为了打破孤立,推行了“连横”战略。苏秦创立的“合纵”战略,其核心主张是将南北六大战国连成一片广袤的国家同盟区,从而封堵、遏制,直至摧毁秦国。张仪创立的连横战略,其核心主张则是在东西之间结成定点盟约,实施破交战,分化并突破六国封锁。

如此大形势下,遥远的燕、齐、楚三国,自然成了秦国推行破交战的重点国家。从此,秦国打破了与遥远的燕国的疏远,开始了主动结好燕国。秦惠王中期,由张仪主导,秦惠王之女嫁于燕国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燕易王。

秦惠王末期,秦惠王幼子嬴稷与惠王之妾芈八子,进入燕国做了单方人质。所谓单方人质,就是燕国不派出人质作为交换,而只有秦国一方向燕国派出人质,以保证秦国不侵犯燕国的盟约效力。显然,这时的秦国,必须依靠与燕国的邦交盟约打破孤立。

秦昭王初期,秦国又接受了燕国乐毅提出的合纵破齐战略,出兵助燕攻齐。

从总体上说,在秦惠王、秦武王,直至秦昭王中期的数十年之间,秦燕两国的关系,是秦国主动结好燕国,而燕国则摇摆不定,时而加入合纵,时而与秦连横。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秦昭王后期的秦赵长平大战结束。

长平大战后,秦国居于超强地位,天下格局为之大变。秦燕两国的关系,也因此而颠倒过来——燕国开始主动结好秦国,以争取最大限度地排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可能性。并以秦国牵制赵国,使赵国不能威胁燕国。基于这样的战略目标,秦王嬴政即位初期,也就是吕不韦领政时期,燕国派出了太子丹作为单方人质进入秦国,以保证秦燕盟约的实现。而秦国则派出张唐入燕,做了燕国丞相,掌控了燕国的政事权。

可是,秦强燕弱的基本格局,决定了两国关系必然向着不利于燕国的方向变化。

此后,因为连续四件大事,秦燕关系急剧恶化了。

第一件事,吕不韦领政时期,秦国接受了少年名士甘罗的谋划,以甘罗为使臣,说动赵国攻燕而秦不为援;其后,赵国攻取了燕国30座城池,秦国分得了其中的11座城池。这是秦国明显的负约行为,由此开始,燕国仇恨秦国了。

第二件事,秦王嬴政亲政初期,秦国大将樊於期对赵作战失败,逃亡到燕国。燕国收留了樊於期,拒绝了秦国的遣返要求。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第三件事,由于樊於期事件,两国中断邦交,秦国软禁了燕国人质太子丹。

第四件事,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太子丹秘密逃出咸阳,回到燕国。

上述史实,便是秦燕两国五百余年之间的关系演变脉络。

2.大军压境。燕国的尴尬应对

到太子丹逃出秦国而回到燕国的时候,燕国已经是风雨飘摇了。

王翦大军压境之时,燕国是燕王喜二十八年。这时的燕国政事,由太子丹主持。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此时刚刚过去了五年。这位燕国太子在秦国做了十余年人质,这时已经三十岁上下了。燕王姬喜的为政秉性,看似胸襟开阔,实则心地狭小,此所谓外宽内狭。后世三国时代的袁绍,与其颇为相似。惟其如此,太子丹在名义上执掌国事,实际的军政财大权却仍然掌控在燕王姬喜手中。

面对秦国大军压境,燕国庙堂一片恐慌。《史记》记载的当时情形是:“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在如此举国惶惶不安的形势下,太子丹的焦虑是双重的:既忧秦国大兵压境,又忧庙堂惶恐而没有对策。此时的燕王姬喜,在史料记载中几乎销声匿迹了。依据燕国历史推理判断,燕王姬喜一定是持续着他的迂阔,持续着他的自负,耽于享乐,根本没有意识到亡国灾难的来临。

燕国的应对之策,是在太子丹主持下完成的。太子丹集团的抗秦谋划,有两则基本对策。其一,军事对策。燕国与赵嘉的代国联手,组成燕代联军,合兵抗秦;其二,秘密对策。以政侠名士荆轲为献地特使,秘密刺杀秦王嬴政。

(1)燕国军事对策的实施:燕代合兵抗秦

在军事历史的背景上,燕赵两国悬殊很大。

在七大战国中,燕国的军事实力大体只能居于三流,仅仅略强于后期的韩国。赵国,则是与秦国并称的超一流军事强国。在一百余年的战国大兵争中,赵国已经成为山东六国的抗秦屏障。对于燕国,赵国尤其是直接的保护屏障。因为赵国的存在,燕国非但极少遭受秦国的进攻,而且还得到秦国着意结盟的巨大邦交利益。即或在秦燕关系恶化之后的数十年间,秦军也很少直接进攻燕国。这也就是说,燕国军队几乎从来没有与秦国大军正面交过手。燕国的安全,十有八九是因为躲在赵国这座大山的背后。

这里,历史却表现出一种无理性的复杂与荒诞。

燕国最喜欢反复纠缠的国家,这恰恰是赵国。燕国的对中原战争,除了燕昭王时期的乐毅破齐之战,几乎全部都是背后鼓捣赵国的战争。可是,燕国的纠缠与进攻,每次都被赵军打得惨败。赵国方面,只要能腾出手来,总是要发动进攻战,狠狠教训一下燕国。虽则如此,赵国却始终不能吞灭燕国。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又因为秦国的存在——秦国需要赵国背后有一个敌人,因而绝不会坐视赵国灭燕。但是,如今赵国已经灭亡,燕国的大灾难也就迫在眉睫了。

当此之时,燕国与代国的赵军残部联合抗秦,不失为太子丹集团的明锐谋划。

但是,两军联合作战的具体实施,却无法保证战略谋划的有效性。根本的原因,在于燕国军队虽然数量远远大过代赵势力,但却无法在这场关乎存亡的战争中居于主导地位。因为,即或此时的“代军”只是残部,其实际战斗力,其将帅的统御作战能力,也远远强于燕国军队。另一方面的事实是,燕国在与赵国的长期纠缠中,稍有作战实力的精锐大军,都已早早被赵军摧毁殆尽了。此时的燕国,能够集结的军力,只有仓促赶来的辽东地带的边军,以及都城地带与要塞地带的防护军。

如此形势之下,即或代国赵军愿意将联军指挥权交给燕国,燕国庙堂与燕军将帅也对与秦军作战完全心中没谱。故此,关于燕国发动的燕代联军抗秦,《史记·秦始皇本纪》反而是以赵军的视角记载的:

王翦尽取赵地,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1在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