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4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48(2 / 2)

但是,如今魏国变法成功,实力骤然强大,再加上赵、韩两国与之结盟,楚国的北上就必然遭遇到强大的阻力。事实上,魏文侯后期已经加强了对楚国的攻势,其后魏武侯的对楚攻势也是有增无减。这一时期,楚国的战胜次数显然是越来越少了。强大的中原压力,使楚国产生了非常现实的变法需求。

这时,楚国的在位君主,是即位刚刚十年的楚悼王。

不知是楚国的有意策反,还是魏国的内讧。总之,公元前390年,魏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吴起离开魏国,来到了楚国。之后,楚国就发生了一场历时十年的变法,楚国声威大震天下。楚国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历史转折,几乎全部都聚焦到吴起这个人身上。

1吴起入楚之前的生命坎坷

吴起,是一颗有着太多的历史关联,内涵又极其复杂的煌煌巨星。

吴起所以复杂,一则,在于他不同于所有布衣大家的曲折奋争经历,在于他正当盛年所绽放的绚烂血花;二则,在于他涉及专业的多样性——早期是儒家子弟,后来是天下名将,又是历史罕见的大兵学家,再后来又是主持大国变法的大政治家,成为力行实践的法家名士之一;三则,吴起的一生背负了太多太多的流言中伤,其铮铮风骨与沉沉底色,始终笼罩在流言攻讦的迷雾里,非但当世之时误解多多,纵然在后世也有诸多的莫衷一是。吴起的命运,实际上就是战国初期社会的缩影。

吴起,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谤言风行当时,功业彪炳千秋。

简单而直接地叙述吴起在魏国的沉浮生涯,再展示他在楚国的变法过程,这种方式,难以揭示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也无法展现当时新旧竞争的残酷性,以及法家学派特殊的历史命运。对于其中蕴涵的文明发展史的意义,也失之于缺乏血肉感。

我们将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楚国的变法,纳入到吴起的生命历程中来叙述,从而使我们对这个极其具有命运特殊性的法家名士,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也对战国变法的历史精神,对主持变法的法家名士的真实人生,对当时文明形态的具体内涵,有一种真切的全貌认识。让我们怀着冷静客观的心态,走进吴起的生命历程。

(1)吴起的家世

吴起生于风华卫国,少时即有军旅志向。据史料记载,“鲁人或恶吴起。”也就是说,鲁国人很厌恶吴起,有许多关于吴起的流言。流言之一说,吴起的家庭曾经“家累千金”,有过一段富裕时光。按照这一流言,吴起当是富家子弟。但是,认真审视真实的历史元素,这其实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卫国,是一个特殊的诸侯国。特殊之处,在于卫国庶民主要由殷商遗民七大族群构成,而卫国国君却是周天子的嫡系王族。这是周王室为分治殷商的残存实力而强力设定的一个诸侯国。真正的殷商王族后裔,则被另外分封成了另一个诸侯国——宋。所以,真正的殷商国民遗风,在卫国,而不在殷商王族后裔的那个宋国。

殷商遗民的最大特质,是驾牛车奔走天下的商旅之风。此等风习之下,卫人多闯荡,多见识,多人才,一直是春秋战国两大时代的风华之邦。尤其是布衣名士之盛,卫国远胜当时的宋国。一个战国时代,卫国便出了吴起、商鞅、吕不韦三个足以成为中国文明史坐标的巨星式人物。如此三人,人人有赫赫功业,人人有煌煌论著,其才具之全面,其节操之出俗,无不居于战国布衣大政治家的超一流水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特殊中等诸侯国的最大奇迹。

我们要说的是,由此可以推断,即或吴起之家真的是“家累千金”,也绝不会是贵胄之富,而是商旅生计之富,如同后来的吕不韦之家一样。在那时候,贵和富,不是完全一致的。贵,是国家认可的一种社会地位,它可以自然地包含富。富,更多却是社会化的一种财产水准,它不能自然地包含贵。

战国初期,商人虽已不受歧视,但却不是国家政策的重点激励对象。所以,商人之家即或“多金”,社会地位也仍然是平民。作为商家子弟,个人仍然是布衣之身。要参与到国家政治层面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没有任何特权,仍然必须奋争。惟其如此,才有了少年吴起的种种奋争行为。

(2)少年吴起的第一个重大事变:游仕不遂,破家杀人,落猜忍恶名大约在幼学之后,吴起离家游历,寻求仕途去了。也许由于幼稚,也许由于社会羁绊,总归是,第一次游仕不遂,吴起茫茫然回家了。此时的吴起,很可能是准备以举家之财再度闯荡。否则,不可能有后来的流言,说吴起“破家”。据鲁人的流言说,吴起“破家”之后,邻里乡党多有嘲笑诽谤。吴起秉性“猜忍”,竟然因此一口气杀了“谤己者”三十余人!

猜忍是什么意思?猜忌多疑,残忍狠毒也。可是,即或少年吴起当真杀人,这一事实也完全经不起推敲。一个失意愤懑的中学生,既不可能有随从帮凶,又不可能有超凡的技击术,何能一气连杀三十余人?对于一个少年,太难太难,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合理推断,流言多传,很可能是将打伤或杀死三人的事实,大大地渲染夸大了。这件事的第二个疑点是逻辑破绽。后来,吴起做了儒家名士曾子的学生。以儒家收徒的相对严格及其对道德的重视,少年吴起如果当真一气连杀三十余名乡亲父老,曾子岂能不知?岂能将吴起收为学生?

虽然经不起推敲,司马迁还是写进了《史记》。

杀人之后,吴起连夜逃亡,母亲追到了濮阳城的卫郭门外。吴起与母亲诀别,咬破手臂发誓说:“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吴起的母亲,一定是不敢大放哭声,万般悲伤地回去了。据此,合理推断其后果:吴起家人很可能由此全部被杀,或死于官府问罪,或死于群体报复。母亲则很可能在送走儿子之后,逃离濮阳匿居他乡了。因为,在史料中,吴起的家人始终只出现过少年时期的母亲和后来的一个妻子,没有其余家人的任何记载。

(3)吴起人生的第二重大事变:母丧不归,绝于师门,落不孝不仁恶名逃离家乡,吴起开始了求学经历。大约深感自己学问不足,吴起投奔到当时颇负盛名的儒家名士曾子的门下求学。这段时间一定不短,至少当在五六年之间。因为,直到母亲死,吴起一直在曾子门下修学。后来,母亲死了,不知何等原因,吴起竟然没有归家奔丧。曾子知道这件事后,对这个学生“薄之,而与起绝”。就是说,曾子不但很冷漠地疏离了吴起,而且将吴起开除出了学馆,不承认吴起是自己的弟子了。

虽说礼崩乐坏,但不孝不仁之名,在那时仍然是杀伤力极大的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48在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