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的矿山初步建起来了,夷洲(台湾)的煤矿开发也随之提上了议事日程,但与琼州相比,要想在夷洲岛搞建设,可就麻烦得多了。毕竟琼州早在宋代以前就纳入了中华的版图,虽然朝廷对其缺乏控制力,但好歹有主权的名分和熟黎这个中介,基本上不用出动卫军就能完全将卫藩各地全部纳入王府的直接管理,必要时让张子盖麾下的黎族雇佣兵帮帮忙即可。可夷洲虽然早在三国时吴军的水师就曾上岛一次,但直到现在,夷洲仍然是一块化外之地,而且汉人也没有对其大规模移民,殖民和开发的难度可就大得多了。
以卫军的现存实力,占领夷洲并不困难,但要想在短时间内肃清土著的抵抗却绝非易事,那势必会令煤矿的建设进度严重滞后。而且,如果单纯地为了利益与夷洲土著开战,连借口都不找的话,明显有违“反民族主义”的思想,肯定会严重影响王府的威信,从大局来看是并不划算的。
好在赵旉的耐心早就在上辈子炒股的过程中练出来了,并没急于将夷洲一口鲸吞,只要能在两年内将煤矿探出、在五年内建起矿山,赵旉就很满意了。由于夷洲目前人口很少,无人定居的地带很多,而且目前邻近夷洲的澎湖列岛目前已经有一些大宋的移民居住,多少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因此早在赵旉刚刚抵达琼州的时候,扬州卫的一千多屯田兵就作为先头部队登上了夷洲本岛,此后几年里迁往夷洲的军民更是逐年增加。
赵旉准备先将记忆中目前尚是无主之地的那些矿点占据下来,已经有人居住的那些矿区则徐徐图之,反正夷洲煤矿储量相当丰富(相对卫藩的需求来说),哪怕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对还没开始工业革命的卫藩来说,也足够用很多年了。
之所以先期上岛的移民都是军人,自然是为了防范某些土著部落突然袭击,毕竟在语言基本不通的情况下,谁晓得不服王化的当地人会怎么对待移民?在赵旉记忆中,历史上欧洲移民抵达美洲后,当地的印第安人中固然有热情欢迎他们的,但主动发起攻击的也大有人在(注1),还是预防一下比较好。
不过,若能得到当地土著的帮助,夷洲的开发速度必然可以大大加快,所以赵旉还借鉴了记忆中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的做法,要求迁往夷洲的军民对于当地土著尽量忍让,只要他们不触及伤人(特指无法痊愈的伤残以及可能危及生命的重伤)的底线。而一旦不得已自卫的话,那就必须做绝,将那些不知好歹的部落连根拔起,以杜绝后患。而赵旉还准备了一大堆理由,如“除恶即是扬善”、“袒护罪犯者,与其同罪”、“有能力而不主动交出罪犯的群落(包括家庭、民族、国家等范畴),视同袒护”、“族群有罪,全体受罚”等等
借助于形式上“绝对公平”的法律,卫军即使杀戮无数也完全不必担心受到道义上的指责,而“不会汉语可以学嘛,语言不通怪得了谁?”之类的强词夺理就更是令他们放开了手脚。再加上高等文明的天然吸引力与卫军官兵触及底线前的异常克制,大部分居住于平原地区的夷洲土著纷纷归化,有了他们的帮助,只是短短三年时间,民风更加凶悍却人口不足的那些高山部族就已经难以对卫藩日益增加的移民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一个个大型的煤矿陆续建立起来,令卫藩实现了所有必需资源的全面自给,从此以后赵旉处理起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就更加主动了。但为了不致过早引起朝廷的警觉,直到绍兴十八年,赵旉年满二十一周岁的时候,才将夷洲改名为夷州,正式并入卫藩的领地之中
在这三年里,海洋法系的优势进一步显现,随着案例类型的不断增加,卫藩的律法日趋完善,为其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除了赵旉最为重视的煤铁生产之外,造船、军工这两个老的龙头部门也都有了爆炸性的发展,即使只论生产能力也已经超过了昔日特区的全盛时期。这令赵旉底气大增,再加上在这几年里朝廷的政局虽有动荡,却并没有大的空子可钻,赵旉也就没有死皮赖脸地继续攥住淮南不放手,毕竟控制一块“飞地”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