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旉如今虽然不在国内,但卫军强大的实力与其本人极高的人望却不是假的,所以这些士大夫们必须先取得道义上的正义性才行。按理说以赵构对儿子的宠溺,应该不可能支持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位如今有了第二个儿子的大宋皇帝,较之当初全力支持赵旉这独生子的时候,心态不可避免地有了一些变化。
因为虞允文辞职而被重新起用的张浚,敏锐地抓住了赵构胆小多疑的性格,向其谏言道,说赵旉虽然惊才绝艳,却也将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破坏得一塌糊涂,历数史上所有的变法,有几个成功了的?而且即使变法成功最终了,那些变法之人又有哪个能有好下场的?
赵构本就不是一个勇于开拓的皇帝,一听之下顿时心生忧虑,尤其是当张浚提到历史上令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晚节不保、最后甚至活活饿死的“沙丘之变”时,赵构的心情就愈发不好起来,因为这在无意中触及了一个他此前一直不必担心的严重问题,那就是诸子争位。
如果潘贤妃是皇后,或者赵构还是只有赵旉这一个儿子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根本无须过虑,最有资格的皇子同时也是能力最强的皇子,那是再好不过了。可现在赵构有了第二个儿子,而且还是皇后所生,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因为那个刚被取名叫作赵敖(注1)的婴儿才是更有资格成为储君的嫡子
赵构虽然对赵旉善良的本性很有信心,但他也深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何况当初赵旉也对他说过,“当年太祖爷爷,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赵旉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为他效忠的大有人在,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可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
而且现在儿子又许久不在自己身边,长期在那些人的影响下,说不定日后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惨剧将会再次上演,这是赵构绝不愿意看到的。另外,赵旉的个性与大宋历代皇帝普遍只顾个人享受而权力欲则不太强的特点全然不同,就更加增大了这种可能性,之前大宋处于危机时,赵构对于儿子的创新不得不大力支持,但现在大宋旧土全复,而且版图更胜从前,亡国的危机显然已经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赵构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保住已经取得的成果,而不是继续冒险尝试新的改革,所以父子之间的分歧日间增大。
而赵旉这次不告而别,居然一下子跑到了万里之外,赵构为儿子的安全担忧的同时,也更加对他的未来感到不安,毕竟中国历史上还没哪个喜欢标新立异的皇帝最后能有好下场的。何况赵旉此举实在太不负责任,虽然因为年龄的缘故,赵构多少可以谅解儿子的行为,但这样一个连招呼都不打就跑到天涯海角去的太子,真的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吗?一直以来都对儿子信任有加的赵构,第一次对他将来是否能够尽到皇帝的职责,产生了怀疑
由于宋代长期的“虚君实相”传统,赵构一直认为,一个皇帝并不需要有多么杰出的才能,他只需在丞相犯错的时候将其罢官,干得不错的时候继续留用即可,同时记住一定要选择丞相的对头担任御史中丞,以维持权力的平衡。只要坚持这一原则,哪怕一个傻子,都能将皇位坐得很稳,而如果皇帝意图亲自干涉国是,则往往没有什么好结果,神宗皇帝就是很好的例子。
何况现在赵构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儿子所谋甚大,恐怕迟早会对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国策开刀,那可是伤筋动骨的事,赵构可没魄力冒这么大的险。虽然摆脱士大夫们的掣肘,恢复历朝历代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在一直接受宋代传统教育的赵构看来,集权制度虽然有时可能会造就出威服异域、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但更多的时候却会令国家陷入战乱和不安之中,对百姓来说还不如过过没有战争和暴君的太平日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