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左相韩绛、右相吕公著不敢催促、决定的缘故。
这两个老狐狸早就看出端倪来了。
向太后笑着继续说道:“此外,御史中丞李常、礼部尚书曾孝宽、吏部尚书韩忠彦以及兵部尚书吕大防等人,也都有被人提及,也都是朝野公认的宰执人选。”
太皇太后颔首:“正是如此!也正因如此,老身和太后才一直无法做出决定。”
两宫当然绝不会让人轻易看出她们在执政任命上,已经有了分歧。
赵煦听着,点点头,感慨道:“皇考留下的能臣干臣,竟是如此之多!”
“是呢!”两宫点头,纷纷说道:“诸卿皆乃一时才干之选,但东府却只有一个执政空位,不知如何抉择呀。”
赵煦微笑着,给出他的方案:“太母、母后,何不将章相公空出来的那个执政之职,一分为二?”
“这样都堂就可以进二贤了。”
两宫听完就对视了一眼。
她们倒不是没有想过,将目下都堂的执政扩编。
让执政带职,从中书省左右丞带门下省门下侍郎,拆成多执政。
通过增加宰执数量,分担政务,以此渡过垂帘时期。
只是,此事说易行难。
历代以来都是有制度的,在过去大宋实行的事三相两参、两相三参之制。
元丰改制,虽然废除了这个传统,但东府的人数大体保持了五人。
如今,若是将执政的带职拆成一个个独立的执政。
这必然让执政数量突破过去的限制。
也会让东府的萝卜坑变多。
执政与宰相的数量对比,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两相四参,这是大宋从未有过的事情。
两宫虽然在听政前,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政治经验,但她们的本能抗拒着这样的变化。
虽然说不清为什么?
但隐隐约约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对。
可能会打破平衡,引发一些不可预测的后果。
赵煦看着两宫的神色,不动声色的道:“就是这样一来,东府就该有六位宰执了。”
“集议之时,若两方对峙,人数相当就很容易僵持。”
两宫眼中闪出惊讶之色。
她们终于自己在担心什么了?
东西两府八位宰执,集议的时候,一旦形成两派僵持,就会造成四比四的无解局面。
一旦这样的局面,多次出现,那么,皇权就只有一个选择——将所有人全部罢免!
一旦如此,双方也就不死不休了。
有重演唐代牛李党争的可能!
“六哥说的是呢!”向太后喃喃自语着。
太皇太后也颔首道:“官家所言甚有道理。”
赵煦道:“那便再增加一位执政?”
“中书省事务繁忙,增加一位中书侍郎,或者在枢密院增加一位执政名额,如此或可解此烦恼。”
两宫听着,都皱起眉头来了。
这样一来,都堂东西两府的宰执数量就要达到九人了。
九为数之极啊!
会不会有些犯忌讳?
这对两宫来说很重要,因为她们都迷信。
“官家,老身和太后再想想……”良久,太皇太后说道。
“嗯!”赵煦点头。
他也没有指望,可以一次就说服两宫。
他纯粹是来放风的。
告诉朝野大臣,他有心扩大都堂编制。
这是胡萝卜,由不得那些文官不动心。
同时这个事情只要办成了,那么新晋的宰执,会感谢谁?
此外,都堂宰执人数的增加,实际上会稀释宰执们的权力。
这有些类似那个现代的童谣。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权力就是这样的,瓜分的人越多,每个人享有的权力就越小。
但权力不会凭空消失。
宰相手里的权力小了,皇帝的权力自然就大了。
明天开始应该可以恢复三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