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女生频道>我在古代当策划> 我在古代当策划 第72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我在古代当策划 第72节(1 / 2)

他在想着怎么教百姓提高农作物产量,回去补收粮食的里正回来了:“小的把陆大人指令传达下去,那些原本担心粮食不够的人都交了,只是依然还是那几人耍赖,不愿意交。”

韩致闻言,锋利的眉毛不悦地扬起来:“那就杀鸡儆猴。”

他一贯是这种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欠债还债,天经地义。好好的机会不珍惜,偏要逼县令大人立威。陆大人不允许你们使用强制手段,那也要因人而异,你们回去吧,这事交由县衙处理。”

韩致铁血手段,陆久安也非常赞同,他愿意提供这些粮种来支持百姓,是为了鼓励百姓农桑,却不能纵容失信的不良风气滋长。

于是当天下午,那几个老赖还躺在家里沾沾自喜,就被一群高大凶猛的官差破门而入,这群官差手里每人牵着一条威风凛凛的警犬,虎视眈眈的盯着屋内的人。

周围邻里听见动静早就围了过来,其中不乏刚落户的新居民。

“你们干什么?”老赖色厉内荏大叫道。

“你不交粮食,我们只好自己来取了。”赵老三挥了下手,当即上来两三个同差将屋内的人按在地上,其余的人则目标明确冲到存放粮食的地方,按照册子当日登记的重量去了等量的谷子。

“我要去陆大人那儿状告你们搜刮民脂民膏。”被放开手脚的老赖气急败坏地咒骂着。

“闭嘴。你这个泼皮自己做了什么还好意思状告官差大哥。”匆匆赶来的里正道。

赵老三冲着围观的民众抱拳行礼,随后展开公文示众:“各位百姓看清楚了,这是陆大人盖了章的手谕,此人当日借了粮种抵赖不还,再三劝告无果后,才上门自取。陆大人说了,对于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绝对不姑息,除去强制没收非法财物之外,明日会在县城门口张贴告示通报批评。”

百姓害怕的眼神顿时变了,一个个嗤之以鼻地看着老赖。

赵老三解释完后,不再理会大家的反应,启程赶去下一家。

第二日,得了消息来看热闹的百姓围到县城门口,墙上果然贴了几张告示,不过他们发现,除了对几人的严厉斥责之外,还多出来另外一些看不懂的东西。

征信是何物?

人群里有道声音解释:“告示上说,应平从今日开始,设置征信册。若是有人失信,或者触犯大周律法,此人的征信分就会被扣除,低于一定的评分将纳入黑名单,失去应平县部分政策资格。”

“什么资格。”

这人顺着告示上的内容说道:“会丧失应平提供的免费借粮种,子女三年义务教育,医疗报销等。”

嚯!

百姓嚷嚷开来,这些都是一些关乎利益的利民之策,他们大部分人本来就是安分守己的良民,这下子更不会因小失大,少有的抱着小心思的人,也在深思熟虑以后,收起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侥幸心态。

总之这样一个政策,几乎得到了应平全部人的拥簇,皆大欢喜。

申志管理的那九分地出了嘉禾一事,早早被陆起刊进每日要闻,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的事实在是百年难得一遇,百姓看了一笑置之。

眼见为实,他们没有看到,当然不会相信这种毫无根据的话。

因此,连要闻后面提到的之后会分享公布栽种经验及技术这样一段话,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他们看完每日要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农夫最不得清闲。

田里的稻草是现成的柴火,他们要盘回家,在院子里堆成一个草垛。

地里的水稻根系要被抛出来,对田地重新翻土犁平,另外沟渠要疏浚排水,因为接下来要种冬麦,麦子怕水,这些事情都要提前做,否则耽搁了播种的时间,会影响来年的产量。

身为县令的陆久安也忙,好在他培养了一些人才,可以为他排忧解难。

陆久安把饱满的冬麦种子交到申志手里:“今年你还是按照之前的那个方法种9分地,不过我会安排一批人跟在你身后学习经验,他们若是有什么不懂问起你的时候,望你能解释一下。到时候冬麦也种植成功了,需要这批人下乡现场授教。”

申志今年种出嘉禾,陆久安从账房里拨出20两银子以兹嘉奖,若是传到朝廷,说不定到时候还会有更为丰厚的赏赐。

申志现在对跟着陆久安做事毫无怨言,说什么做什么执行到位。

而在隔壁武今县一个毫不起眼的院子里,一个货郎拉着满车的货物告别家人,踏上了去往邻县交易的路途……

第089章

货郎姓赵,原是武今县一个白丁穷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阴差阳错之下,深入了无人敢进的饕餮山,得了一株品相不俗的人参,拿到县城药店里售卖,赚了一笔不菲的补贴。

这笔巨额比他们全家辛辛苦苦劳作一整年还要多,后来赵货郎大着胆子又进去了几次,这一来二去,竟积累了丰厚的家底。

想来是他贪心不足,时乖运蹇,最后一次进饕餮山,遇到一只发疯的野猪,被顶撞得差点去了半条命,一条腿就是在那时跛了的。

后来赵货郎歇了进山的心思,要不然有钱赚也没命花。左思右想之下,赵货郎就用那笔钱做起了小本生意。

赵货郎对怎么做生意一片空白,幸而得到家里爹娘支持,刚开始确实也赚了一笔小钱,不过后来天灾洪水不断,愿意花钱的人少了,赵货郎停了几年,直至今年才重新开始。

整个江州这年头,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很少有人出远门,路上影影绰绰,全是高大的树木在随风摇动,好不容易才看到一个戴着瓜皮方帽的中年儒生。

赵货郎终于找到同伴得以排解孤寂了:“这位兄台打哪儿去啊,顺路的话一起做个伴吧。”

儒生道:“我去滇阳。”

从武今去滇阳,要经过应平,那就是顺路了。

两人初次见面,都不是木讷之人,三言两语就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儒生一直童试不中,索性在城门口大树下摆摊做起了说书人,随着时间的沉淀,在滇阳已经家喻户晓。

此次来武今不过是省亲。

赵货郎和说书人有说有笑顺着官道行了两日,白天赶路,晚上就随便找了个简单的地方宿下,一路畅行无阻。

说书人感叹:“幸好韩将军去年带着雪拥军扫荡了江州一带的山匪。前些年那群贼子那叫一个猖狂,平民百姓都不敢独自走在路上。”

在经过一个岔道口时,忽然见其中一条道路前方竖着一个标牌,其上写着:前方道路施工,请绕路前行。

“咦,在修路啊。”赵货郎疑惑一声,和说书人一起踏上另外一条道,“这一条道不知道绕得远不?”若是绕远了,恐怕天黑之前会进不了县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