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活着是要吃饭的,道德这东西说到底影响的是你吃饭饭来的容易与否、吃的香不香……但是人活着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有没有饭吃。所以在帝国的文化传承面前,最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日后这批年轻人,他们应该何去何从,到底是律史、博士仆射来负这个责任,还是弟子自己来负这个责任,还是父母来负这个责任?
为什么在弟子(4-18)人生正需要帮助、辅佐的时候,却要经历三方的拉扯,一方是父母,一方是律史,还有一方就是自己。
大秦帝国的弟子们,入学后等来的未必是律史们的谆谆教诲;童蒙后等来的也未必是阿父阿母的悉心呵护;而自身薄弱的力量,对世界的了解不够种种,也让他们迎来的不是什么飞扬的青春。
恰恰相反,他们迎来的是‘鞠球’的命运,今天被父母踢,明天被学校踢,等长大就去踢别人了。
弟子们,直到在求学宛城的那一刻,他们才终于感觉到了自由。
仿佛他们过去一直被关进了什么笼子里很多年,终于被人放出来了。
那一刻,他们的感受是终于解脱了。
这种结果就是习惯的力量和传统儒家师道共同作用得来的。
这法家弟子的培训讲堂里,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情。法家和儒家,真的泾渭分明吗?
弟子,很多人把他们当成一个没有思想的群体。又或者说,律史永远都是自大的把弟子们想象成一群毫无反抗能力,不会思考的羔羊。
当秦二世到来时,弟子们都沸腾了,是否这也是对太学内学监和律史长久以来积攒的不耐烦情绪呢?
因为他们已经受够了那些律史、博士仆射、教授们自己都做不到的虚伪说叫。
弟子们都清清楚楚,其实这些帝国的精英们,就是从律史、博士教授们的行为之中,慢慢的塑造了自己的三观。
本来每个人都有机会做个顶天立地、为民请命的好人,但是父母律史、博士仆射、教授们教给他们的和做给他们的却是两回事。
基于看惯了太学里的师者斗争、见到了律史们言行不一,而时代却又是这样一个时代,一个空前的帝国在建立,有人在金钱和利益之中迅速的腐朽,永远的留在了旧时代,而有人则目光锁定于秦二世允诺要给他们创立的全新时代。
这群弟子们,太少人了解他们了。
也只有了解他们的处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这样才能理解这些弟子们对于秦二世的期待。
弟子们只剩下一个秦二世这一个黑暗之中的火炬了。
其他的律史、博士仆射、教授们什么的,甭管吹的多么天乱坠,关键时刻指望不上啊。
也就是说,只有秦二世在他们心目中是靠得住的人。
秦二世的到来,就像是给这群长久地处在黑暗的教室里的弟子们打开了窗户。
蹭的一下,光明照进来了。
扶苏早就在国人心目中拥有这样的影响力了。
当皇帝看着林延年发呆好久后,对弟子们说出这样的话,并且布置了任务之后,学监们也感到意外,律史们感到唐突。
因为秦二世的做法,有些不合乎常理。
他没把弟子们当成不懂事的弟子们,反而尊重他们。
这在两千年前的世界里,几乎是世人不敢想象的。
在弟子们的头上,压了多少尊大山。君王、父母、学监、律史,弟子们是根本没有资格发声的,如果没有学成之前贸然发表什么见解,这个弟子几乎没有前途。
按理说,秦二世应该问政于这些律史、或者博士,结果年轻的皇帝倒反天罡,问了这些弟子们,让他们写文章。
所以,秦二世在开口说完话的那一刻,他的领袖形象彻底地在弟子们心目中落实了。
让弟子们给他写谏言,古来第一回事。
除此之外,就是那句甚合弟子心意的有些人虽然死了,但是还活着;有些人虽然活着,但是已经死了的断语。
这话的妙处就在于好像什么都没说,好像什么都说了。
是以弟子们纷纷感慨,秦二世毕竟是秦二世啊。
一开口就让所有人都感到谈吐不凡,立意至高。而且他的做法也符合他在世人心目中不愿意腐朽,力要革新求变的精神。
当然最要紧的是落实了秦二世博学善属文的形象。
这可是学室啊,通法从来都不等于博学善文啊,在场诸生除了学监、令史听过这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弟子们都没怎么听过这几句。
在一百年前,商君在太学里是极其受欢迎的。
但是当商鞅被清算后,全国上下乃至太学里的师生都对商鞅做了新的定义。
商鞅已经成了两面评价。
太学里也就不再专门教授有关于和商君有关的事情了。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陛下博学,商君书中之句竟然也能铭记良久。臣拜服,拜服。”学监再三称拜。
弟子们望着秦二世,一个个双目中燃着光,却又显得没那么激动。
因为他们感到有些压力,皇帝居然让他们写谏文。
那不是御史台的大夫们才能写的吗?
时代变了,文官官职少,而且随着帝国一统,其权力和地位在大秦官场上越来越高,而武将越来越多,反而显得不那么尊贵厉害。
随着官僚体制越来越完善,大夫已经成为了这些学室弟子们不敢想象的官职。
因为弟子们也开始‘被量产’,他们的未来几乎都是被规划好的,未来要外派出去在边地普法,给六国民众处理基层诉讼。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未来能够凭借优异的成绩,或者说家人运作关系,最后能够到皇帝跟前做法律资讯顾问,又或者被分派到王孙公子边上做有司,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个小小弟子,居然能够有机会写谏文。
从此,这一届弟子们都把秦二世这个人给牢牢记住了。
弟子们感受到,除去秦二世皇帝的身份之外,这个年轻人,他其实很特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