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732章 师道系统融入政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732章 师道系统融入政体(2 / 2)

何况真理奥妙,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足以为道。

只有让那些权贵掌握真经,那些经过长久地‘压迫’、“被改造”的民众,才能借助习惯性的‘向上看’的力量,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知识、智慧,去求知,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大道就像是水一样,它无处不在。可是往往因为无处不在,使得人对它总是看到了而不觉得有什么。在人的观念里,物以稀为贵。

稀少的东西才是贵的,免费的普遍的共有的东西,是不值得珍惜的。甚至很多人对其保持轻蔑的态度。

就好像,人会认为,水这玩意儿不是哪里都有吗,它有什么奥妙的呢。

在非常之时,扶苏只能用非常之法。

这就是扶苏选择了保留贵族的原因所在,他们确实还是有点用的。

而且即便你不保留这些贵族,很快其他庶民夺取政权,又会自封为新贵族、新世家,照样和过去一样。

就因为这件事,扶苏这才让诸多五经博士去想尽办法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贵族来。

对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抱有极大信念的淳于越,还有儒家孔鲋等人,这批最顶尖的真正的老师,他们对这些贵族们的教化出力甚多。

儒家,本来就是教导统治者的。因为统治者手里拿着权,所以才要去仁爱治国。这才解释得通啊!

时隔六年,已经很有几个公子学的很出色了,就算没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没有什么新的体悟,好歹把《易经》爻辞的意思全部背会了。

毕竟遇到孔鲋这样的老师,他身上背着孔子后代的名声,诸公子们根本不敢怠慢,上课都是虚心听讲。

淳于越非常谦虚地告诉扶苏,“凭借诸位公子如今的实力,虽然日后未必能将国家治理地非常好,民众不一定非常富裕。但是诸公子治理民众,一定个个都是心里有数的,不会去苛待民众。”

这就是扶苏想要的效果。

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只有把君王诸侯教育好了,民众才会有好榜样,不会去干坏事,人与人之间,才能重新培养起信任感来。

为了巩固成果,扶苏在年初就在国库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给太学又加盖宫殿,新修阁馆。

扶苏告诫诸多博士们,“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定要让诸公子们明白,既然身居尊位,就不能白白享用民众交上来的赋税,做人该做的事情。”

“不要要求自己做什么圣人,也不要要求做什么贤能,先从做好一个人开始。”

刚即位的扶苏给自己的弟弟们教导这样的话,说真的,这些个弟弟们原本因为扶苏继位的事情还对他有些不服气,毕竟他说一套做一套。

但是孔鲋、唐秉、淳于越他们支持扶苏,他们反对嬴政的做法,对扶苏的主张认同的不能再认同。

这些老师们就对诸公子展开了循环教育,每天反反复复念叨,直到他们听进去这些话。

公子将闾知道长兄一直很想建立一番伟业,但是没想到他竟然也有幸成为了扶苏大计划之中的重要一员。

他对此感到荣幸之至,也想要出一份力。扶苏要他们好好做人,将闾不仅仅接受了,还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目标,他希望能够做到让民众满意。

至于胡亥,这位少年调皮的小孩,现在也被教育地规规矩矩,俨然历史上的公子扶苏一般。

淳于越循循善诱,让这个坏小子变成了谦谦君子,这件事一度成为太学里的经典教育成功事件,垂范诸生。

淳于越也对此非常得意,胡亥被教育成一个重情重义、仁慈爱民的王室公子。只要想到这个,他的面容上便不自觉得露出笑容。

按道理说,一个被教化成了顽固谦谦君子的胡亥,他应该对扶苏的作为比较反感。

造老子的反登基,这算什么孝顺,就这样的人还去教育别人。

好在灵活的淳于越事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面对胡亥的困惑和不解,他再三目光坚定地告诉胡亥,“外面那些都是谣言。”

“太上皇真的是禅让。”

“诏书上的字迹是太上皇亲自所写,不会有问题。”

为此,淳于越还特意让胡亥去看了诏书。

被教化成功的胡亥,看到了诏书,毫不犹豫地就相信了。

胡亥告诉淳于越说,“这么说,君父还是个慈父,陛下也还是我心中那个孝顺的大哥,带头垂范的大哥。”

淳于越眯着眼,连连点头。

胡亥为此还兴致冲冲,拿着诏书告诉自己的每个哥哥,“君父美德如此,当今陛下是再三为难才接受诏书的。不存在什么逼父退位。”

孔鲋望着胡亥,心中为他感到悲哀,傻小子,都被忽悠瘸了。

不管尚书台那些记述修史的家伙们可就高兴了,他们正愁这件历史大事没办法掩盖呢。有了公子胡亥这样一个真正贤德的老实人出来说话,他们自然狂喜,咔咔就把胡亥的言行都给记录了。

扶苏听说了这些事,那是对这个弟弟胡亥越发放心,甚至都开始犹豫,自己到底要不要让他离开咸阳去到封国。

没了他,自己在后宫可怎么活啊。

——

除了对公子加强教育,扶苏还继续贯彻落实自己的教育治国理念,对那些大秦秦吏们,也相应地加以教化。

但是因为扶苏不希望过分上什么德育课,他拒绝那玩意儿。

不小心就变成了形式主义,大家都是满口的仁义道德,实际上对这些东西满心的鄙夷。

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看扶苏当朝掌权者和行政长官们的所作所为,靠自身身正影响学室弟子。

另一方面,就得选取真正的老师。

很多时候,老师看起来都是老师,讲的概念都是同一个概念。但是肚子里真正有东西的老师,才能让大家接受、记住并且去遵照理念做事;而那些只会泛泛其谈、照本宣科的老师,正因为他们敷衍了事,学生们根本不了解大义,所以才会产生误解。

为了这个事情,扶苏还亲自召见了秦国七十二博士。

周青臣也在博士之列,只是伴随着李斯的离开、姚贾的自杀,他意识到了如今君子当政,他那套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为此现在出面都不敢再强行露风头,规规矩矩站在最后面,唯恐大家翻他的旧账。

扶苏给这些博士们阐述了他的想法,“我秦国以法治国,这是最基本的国策,以后也不会改变。”

“你们也都知道,其实我秦国的审判制度规则里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审判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解决纠纷,而且要趁机让秦吏给民众宣传普法。”

“制度是人定的,也是人执行的。制定的时候大家都想的很好,很全面,力图要打击‘刑不上大夫’这种局面。”

“但是执行的时候,秦吏们就开始懈怠,有的趁机谋取私利,有的量刑过度,有的捏造证据。”

“尤其是量刑这件事,事关重大,量刑公平与否,民众能否接纳,这都影响帝国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

“但是秦吏们如何拿捏这个衡量标准,过去是靠着不断地增加法律条文细则,以此来解决不足。”

“但是增加法律条文,也没有办法阻止秦吏们懒政,怠工。”

“朕只有寄托希望于诸位了。”

把师教和国家治理融为一体,这绝对是扶苏对于大秦帝国干的伟大贡献之一。

扶苏吸收了荀卿的师道观,把师道教育和国家治理融合在了一起。【详见本书第三卷】

众多博士领到这个任务,都是信心满满啊。

尤其是眼下这个局面,天下政治正在往清明的方向走。

伏胜和孔鲋这些真正有干货的儒家传人那是乐意之至。

“陛下所想,正是臣等月前所探讨的。”

“秦吏作为执法基层官吏,明白的法律条文越多,知道的法律漏洞也就越多。而学室的学习只能提高他们的法律判决能力,并不能让他们的道德有所提高。”

“就像是奸臣赵高,他固然精通法律,可是却恶贯满盈。”

“陛下所担忧的,都是天下切实存在的问题。”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