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第145章 敌众我寡?刘封虎威震南阳(6k)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145章 敌众我寡?刘封虎威震南阳(6k)(1 / 2)

第145章敌众我寡?刘封虎威震南阳(6k)

丹水城外。

五座营寨,依险而设。

居高临下,隔水为营。

第一营由校尉寇安国、都尉芈突通、北史那,率千人守卫。

第二营由校尉李辅、邓贤,率千人守卫。

第三营由校尉刘庆之、刘长恭,率千人守卫。

第四营由校尉刘文泰、刘显达,率千人守卫。

第五营由将军王平、校尉刘道济,率千人守卫。

丹水城内,由刘封亲率校尉田七、白寿、梅敷,都尉田忠、韩重、舒何力、屈仙芝等将校,率三千人守卫。

第一营外。

张郃、郭淮、杨秋引万人抵达。

探得前方有汉军依山险立寨,张郃不由心惊:“汉军的反应竟如此快,连丹水城都夺了?”

自关中而来。

张郃倍道而行,就是为了能早日抵达南乡城跟夏侯尚和徐晃合兵。

不曾想大军还未抵达南乡城,南乡城上游的丹水城就已经先丢了。

征羌护军郭淮仔细询问了探子后,面色也变得凝重:“丹水城的守将极为谨慎,居高临下,探子难以深入,目前已知前方山头有两座营寨为掎角之势,彼此距离不到五里。

山头旌旗极少,应是怕我方探子探清虚实,故意为之。据图所示,此地到丹水城,沿水山头甚多,也可能不止两座营寨。”

听得郭淮的分析,冠军将军杨秋颇为不屑:“刘封在新城的军力不过万余,如今又分兵来丹水城,丹水守将所用之兵不会超过五千。

既要守城,又要分兵于山险立寨,每寨守兵定然不多;不敢多立旌旗,不过是心虚罢了,我料这两个山头的驻兵不会超过千人。

可选精卒,并攻一营。彼若不救,我必克矣;彼若相救,伏兵击之。”

虽然杨秋说得在理,但郭淮心中的担忧并未消失:“我军远来粮少不宜久战;刘封不仅能在南乡城外压制夏侯将军和徐将军,还有余力分兵夺取丹水城,其麾下必定多有骁勇之士为爪牙。

若不能胜而令士气受挫,想再突进就更难了,我以为,不如立寨蓄势,等曹征西到了,再并力相攻,方可万无一失。”

杨秋大笑:“郭护军,你太胆怯了。我军数倍于敌,又岂会不胜?倘若等曹征西来了才出兵,还要我等先锋作甚?

左将军,某愿亲率两千精卒去破汉贼营寨,如不胜,请斩某头!”

郭淮没有继续跟杨秋争执,而是看向张郃。

杨秋只是副将,杨秋是否反对郭淮不在意;张郃才是先锋主将,张郃的决定才是最重要的。

张郃低头沉思。

如不拔寨,直接去打丹水城,后军辎重就会受到侵扰。

如去攻寨,又容易被拖成久战,对于远来粮少的张郃而言,这是极为不利的。

人的名,树的影。

刘封不是马谡这等没上过战场的。

正如郭淮所言:刘封不仅能在南乡城外压制夏侯将军和徐将军,还有余力分兵夺取丹水城,其麾下必多骁勇之士。

最重要的是:张郃来之前并不知道丹水城已经丢了,故而选择轻装倍道。目前随军所带的粮草也就十日度用,十日内不能破丹水城,张郃就只能退兵去等曹真的后军。

郭淮所言“远来粮少,不宜久战”,也是这个原因。

事实上,这也是刘封在丹水城外立五寨的原因。

一个字:拖。

张郃不攻寨,就到不了丹水城。

张郃若攻寨,就会被消磨士气,继而拖延张郃抵达丹水城的时间。

思考良久。

张郃有了决定,下令道:“我等为先锋,倘若遇寨而怯,征西将军或会以为我等不尽心。就依杨将军言,挑选精卒,并力攻寨;再暗伏一军,以作策应。”

杨秋大笑:“左将军英明!就由某来攻寨,郭护军去设伏,左将军留守大营,只要郭护军能挡住贼子援兵,某定可一战破贼!”

说完。

杨秋还挑衅似的看向郭淮。

意思不言而喻:胆怯之辈,别拖我后腿!

郭淮呼吸平稳,没有理会杨秋的挑衅,再次看向了张郃。

那一副“老子懒得理睬你个棒槌玩意儿”的神态,看得杨秋一阵火大。

郭淮出身门阀士族,曾祖父光禄大夫,祖父大司农,父亲雁门太守,郭淮自身又被举孝廉,妥妥的一个豪门子弟。

而杨秋,关中军阀之一,曾跟着马超韩遂起兵反曹操,兵败后投降曹操,虽然官爵都比郭淮高,但在郭淮眼中杨秋依旧只是个不入流的货色。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别看郭淮现在只是个征羌护军,史载上的成就是迁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封阳曲侯,死后追赠大将军,谥号为贞。

郭淮的上限是杨秋永远无法企及的。

京都的豪门子弟看不起关中的地头蛇也是很正常的。

张郃不欲两人相争,遂采纳了杨秋的请命:“既如此,就由杨将军引精卒攻寨,郭护军,你引一军前往汉贼两寨之间埋伏,断其联系,我也会从旁策应。”

比起徐晃的长驱直入、张辽的八百破阵、乐进的陷阵先登,张郃的用兵风格偏向于用谋和驱将。

除非不得已,张郃是不会亲自上阵的。

张郃能熬死汉末三国一堆名将,靠的就是一个字:稳。

若非被司马懿强行要求去追诸葛亮,以张郃的稳字心态,再活个十余年跟程昱一样寿八十都不成问题。

杨秋要抢着去攻寨,张郃自然是乐得如此。

从内心上讲。

这次来南乡城,张郃是不情愿的。

魏军自关中到南乡,路途遥远。

远道而援,利在急战。

一旦汉军固守要塞,长久对峙,魏军就会因物资匮乏而无功而返。

毕竟。

大军南征和大军驰援,是有本质不同的。

大军南征,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物资。

大军驰援,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物资。

倘若南乡的是个如孟达一般的,张郃也能来个克日斩孟达。

然而南乡的是威名日盛的刘封,不仅在荆州力挽狂澜的将孙权及其麾下诸将揍得鼻青脸肿,还在南乡将夏侯尚和徐晃压得抬不起头。

夏侯尚且不提。

徐晃是谁?

长驱直入破四冢解了樊城之围,关羽都一度避其锋锐,曹操甚至都在一篇令中夸徐晃“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田穰苴。”

结果。

徐晃在南乡城硬是在刘封手上讨不到便宜!

虽然有徐晃年迈的原因在,但也不能因此而小觑刘封的本事。

跟这样的对手对阵,张郃是不愿亲身涉险的。

在安营扎寨后。

张郃又派人去后方给曹真送信。

信中具言了丹水城已被刘封攻陷,刘封在丹水城外又依山险立寨,急切难进。

若单轮军职,张郃是优于曹真的。

不过军中的地位是以职务含权量来界定的。

曹真虽然只是征西将军,但假黄钺,可节制张郃。

张郃也是个识趣的。

亦或者说,张郃巴不得被曹真节制。

赢了,混点小功劳,累积军功升迁。

输了,责任不在张郃,在曹真。

只要对曹真保持“谦逊”,事事给曹真禀报就不会被追责。

郭淮的分析张郃其实也是认同的。

就如徐晃破四冢前,也是等到殷署、朱盖十二营到了后有足够的把握才进兵的。

然而。

正如张郃那句“我等为先锋,倘若遇寨而怯,征西将军或会以为我等不尽心”一般,很多时候行军作战的决策不取决于这个决策对不对,而取决于主将认为这个决策对不对。

给曹真去信。

就是在告诉曹真:我这个先锋是尽心了的。然而丹水城丢得太早,我远来疲惫又缺粮,又很难取胜。

功劳先不提,责任先推掉。

背黑锅的事,张郃是不干的。

上回有个叫郭图的想让张郃背黑锅,张郃转头就投了曹操。

对张郃而言。

活得久的才能加官进爵。

活得不久的人早成黄土一抔了。

昔日投降曹操的袁氏悍将,现在还活着的除了张郃也没几个了,即便活着的也没人比张郃爬得更高。

相较于张郃的心态平稳,请命攻寨的冠军将军杨秋,斗志昂扬,亦有不忿。

郭淮那举手投足流露出来的豪门子弟优越感,令杨秋很不爽。

京都豪门跟边地武人相互间的鄙视链就如同刻在骨子里一般,董卓时期如此,杨秋时期也如此。

“待我破寨,看郭淮那厮还敢小觑我否!”

骂归骂。

杨秋也没真的骄矜大意。

昔日跟着马超韩遂起兵的关中军阀大部分都死了,杨秋不仅活着还能被曹操拜将封侯,更是在《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中排名第八位,也是有几分真本事的。

而此时。

丹水第一营的山头。

校尉寇安国早已静候多时。

作为刘封原宗寇氏中的杰出青年,寇安国虽然骁勇智计不如刘封,但也跟着刘封征战十年了。

十年的时间,只要不荒废度日,哪怕是只狗也能变专家狗了。

在众将请命刘封驻守丹水城后,寇安国就主动请命要在第一营驻兵。

第一营也是最危险的一营!

看着逐渐靠近山头的魏军,寇安国舔了舔被寒风吹得有些干裂的嘴唇,对山头的军士喊话壮士气。

“自古有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殿下平日里就厚待我等以及我等家眷,如今怕我等不敌魏狗,又只给了我等两日干粮,且允许我等随时都可以撤回第二营。

我等既受殿下大恩,又岂能不报?倘若见贼而怯,不发一箭就撤回第二营,我深以为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