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柯尼斯堡(中)
检查站入口,在反复确认无误后,宪兵少尉将手中的通行证交还给陌生的工兵上尉。宪兵少尉行过军礼,示意长官可以畅通无阻的朝着山顶上的指挥所通行。
这位身材高大,眼睛有神且鼻子挺直的年轻军官名叫亨利-格拉蒂安-贝特朗,来自左路军的工兵团部队。目前,贝特朗上尉指挥着柯尼斯堡南面的三百名工兵营。他此次被前线指挥部招来,意在询问南线城墙爆破通道的准备情况。
尽管法军的巨炮部队发挥出色,让普鲁士人视为固若金汤的柯尼斯堡破了两处城墙。然而24磅与36磅攻城炮的弹药消耗量也同样惊人,而且只能在160公里外的但泽军工厂里生产。于是,工兵指挥官贝特朗上尉上书给指挥部,建议使用工兵部队挖掘地道爆破城墙方式,打开进攻柯尼斯堡内部的通道。
当身披墨绿色雨衣的贝特朗上尉经过一顶灰白色的行军帐篷时,里面传出激烈争论的声音,五六名参谋围在一张破旧的方桌四周讨论。桌面上铺展着法军进攻柯尼斯堡态势图,时不时有传令兵带来最新的战况。
穿着红线裤的基层参谋须在接到战况的第一时间内,将信息准确无误的标注在地图上;而校级参谋则要据此推演战场进程,以及敌我得失,为两位指挥官提供决策参考。在灰白色帐篷左侧的空地上,几名身穿制服的书记员,正趴在长条桌上使用自动水笔奋笔疾书,他们遵从长官们的指示,草拟各项作战命令。
快要接近指挥所时,工兵上尉身后却传令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贝特朗急忙闪到路边避让。依照军规,能够在指挥部附近通行无阻,策马狂奔的也只能是传令兵的特权。与此同时,山坡顶上,左路军的两位指挥官,麦克唐纳将军和柯斯丘什科将军如往常一般,正在用双筒望远镜观察这座誓死不投降的普鲁士要塞。
连日来的过度劳累,使得年长的柯斯丘什科将军脸色不如年轻的麦克唐纳将军那般健康红润,让人感觉有点苍白,但这位波兰老兵的目光深邃,神色刚毅,即便伤愈不久的左腿开始隐隐作痛,但这位波兰人的身躯依然如标枪挺直。只是山坡上的风雨不断侵蚀,他不由得裹紧了身上的那件军用斗篷(雨衣)。
不得不说,这种在开战之前紧急下发到各参战部队的斗篷,既能防寒又能防雨,效果非常好。如果再穿上雨鞋,在泥泞不堪的东欧平原上行走一天都不会被雨水和泥浆打湿身体;遇到急行军来不及搭建帐篷时,士兵们只需将斗篷裹紧身子,就能躺在7、8度的荒原里保暖休息。开战以来,麦克唐纳将军和柯斯丘什科将军最担心的官兵中可能出现大规模伤寒疾病减员的情况,一直没有发生过。
军需补给的及时与畅通,那属于东方方面军的日常。
左路军主要是借助便利的海运,将来自但泽后方的军需物资运到前线附近;而右路军,更多是波兰爱国者自发组织的运输队,将弹药和食物送到奥尔什丁城下。由于军需物质的充足供应,也大大减轻了法军对被占领区的公然劫掠,使得当地民众与驻军的关系还算和谐。当马祖里湖的运河因为泥沙淤积无法通行时,两千名波兰民众便将法军的4艘蒸汽炮艇从陆地推行到5公里外的韦纳河。
……
此时,在左路军指挥所的高地脚下是一道道两米深、一米五宽的堑壕,曲曲折折的延伸到柯尼斯堡城的主城墙下。鉴于法军在数天前的攻防战中,凭借9门巨炮轻而易举的轰开了城墙,担负首都城防的司令官布吕歇尔将军这几天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城市男性,并不顾法军阵地上的密集炮火,付出了差不多上千人的重大伤亡代价后,进一步加强了对主体城墙的防御。
如今,普鲁士军民不仅加宽加厚墙体,并开凿了无数抢眼,还在主城墙下方挖掘一道环绕整座内城的护城沟,每隔一段距离还构筑了半圆形炮台。
麦克唐纳将手中的望远镜丢给副官,他转过来对着身边的波兰老兵说:“柯斯丘什科将军,再过3到5天,等到重炮的弹药运到前线,我们就可以将普鲁士人彻底干掉。”
工兵出身的柯斯丘什科却是摇了摇头,他解释说:“我建议让贝特朗上尉和他的工兵尝试一下坑道爆破法。一旦获得成功,3天之后我们就可以将南面城墙上的普鲁士人统统送上天,没必要等到耗时又耗金钱的巨型攻城炮。”
奉行大炮兵主义的麦克唐纳想要继续反驳一二,却被传令兵座下的马蹄声打断。这是东方方面军司令部发给左路军的一封急电:蒙塞将军明确要求麦克唐纳将军和柯斯丘什科将军务必暂停攻打柯尼斯堡。
另外,这份军令也要求左路军的法国第二军实施围城任务,劝降敌方守军;而法属波兰第一军的半数则分散四周,负责攻占或接管周边城市,并警惕涅曼河以东俄国-军队极有可能发动的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