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暮汉昭唐> 第261章 闻谏则喜,议伐幽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261章 闻谏则喜,议伐幽州(1 / 2)

第261章闻谏则喜,议伐幽州

东起渭水之滨,西至五柞旧宫,北绕黄山之地,南旁南山之坡,是为前汉之上林苑。时至前汉末年,赤眉破长安而焚长林苑。盛大的皇家园林就此沦为废墟,东汉士民仅能从废墟中观旧迹。

距今两百年中,森林、田亩取代了上林苑中的宫宇、章台,倒是饱经风霜的断壁残垣依在。

因出身北疆之故,张虞最大的兴趣爱好便是射猎,且经常性邀文武出巡,算是一种社交方式。

而这种社交方式,自是有人欢喜,有人不满。如军中将校骑马出猎,能与张虞亲密接触,说不准会因表现出众而赢得张虞的赏识。

而州府文吏苦不堪言,他们不靠武艺博张虞欢喜,而是靠实打实的政绩。况他们不通骑射,追随张虞出猎时,实在是种煎熬,故文吏多有排斥射猎。

排斥归排斥,但文吏却不敢驳了大领导张虞的兴致,毕竟没大领导发话,没有文吏敢不出场。尤其大领导张虞常触景感怀,喜欢与左右谈及古今之事,武夫们答不上来,唯有靠他们文吏应答。

如今下张虞见到不知名的章台遗址,感叹说道:“前汉诸帝贤明,内安国家,外攘蛮夷,大一统之功,皆赖前汉。然前汉虽兴,但却因百姓而亡。而念及本朝之种种,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万间宫殿皆为土!”

郭图笑道:“君侯征伐有度,心怀百姓,故能以济大事。自董卓专政之来,关中百姓饱受纷扰。而今君侯下关中半年,便令三辅百姓安稳,上下秩序焕然一新,是谓君侯之功!”

张虞笑了笑,说道:“昔高祖入关中,因秦法暴虐之故而约法三章。故今有前人为鉴,当以严法而治乱,令百姓安乐而居。”

后世人距秦朝太久远了,很多人仅知秦法严酷,但不知秦法具体严酷到什么水准。

举例子而言,依秦法规定,如果交不起赋税,需典卖妻女上交赋税。且在很多民事或刑事法律中,许多处罚为罚甲一领,而即便是藤甲、皮甲等下等甲胄,也绝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承担。

百姓生活艰难,而郡县官吏的担子同样重,在基层官吏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反而还要为秦朝服徭役,故导致了秦朝对基层控制力的削弱。

而为了满足基层运转,选拔大量前朝旧人出任官吏,进一步导致了对基层控制力的减弱。秦始皇时期,关中大索二十日尚不能发现贼寇,便是变相证明秦朝已无法确保对关中的深入统治,故更不用谈及对关东六国的控制

与此同时,基层控制力的减弱,没让秦朝意识到统治的动摇,反而变本加厉剥削所能控制的户籍,以至于出现刘邦率众沦落为寇的恶性事件。而因基层缺乏吏卒之故,又无法征剿落草为寇的流民。

不仅于此,秦朝为了满足大规模基建的需求,以不合理的行为征发徭役。以陈胜、吴广为例,二人本为秦朝军官,至江淮地区戍边,之后奉命征发淮南百姓,至幽州渔阳郡服徭役。大概是从今淮南至北京的距离,二者上千公里,几乎是跨越了大半中国。

刘邦入关中所谓的宽松之法,在于对秦法不合理法律的纠正,而非单纯的宽松之法。故张虞治关中,所纠正的事项,便是让关中士民不受乱兵侵扰,严厉维持治安。二者看似不同,本质上都是针对前人不合理的制度修改。

在张虞自娱自乐之时,却闻从吏中有人开口,说道:“文王不敢以游田为乐,故尚书记而告诫于众;鲁隐好观鱼之乐,故春秋载而讥之。君侯以高祖为效,但仆未曾闻高祖好游猎,且高祖及灭秦而平天下,便开秦之宫苑以令百姓耕作。”

“天下形势纷乱,公孙逆据幽州,兵马强劲;袁氏拥有冀州,富强兵盛。故君侯当令将校操练兵吏,命文官忠奉国事。今君侯以出猎以聚将论兵为善事,然此非文吏本分之事,诸君上下劳惨,何以思经国高略,何以为操济民良政?”

“仆斗胆妄言,望君侯能谅解从属,不负众望!”

此人之言一出,让在场文吏陷入沉默,张虞出猎纯粹是在折腾他们。仅是碍于张虞的威望,无人敢提反驳意见。

郭图恐张虞不悦,呵斥说道:“崔季珪休得胡言,今速速退下!”

“且慢!”

张虞淡然的神情,用鞭指向贾诩,问道:“今下出猎,君不乐否?”

贾诩神情尴尬,隐晦说道:“诩武威人士,通鞍马之术。”

“公达呢?”

“攸为君侯参军,今有要务当追随左右!”荀攸说道。

见二人转移话题,张虞便知崔琰所言不假,平静的脸上露出笑容,说道:“我征辟季珪为从事,便是令君劝谏良言。我率众出猎既为娱乐,亦与将校论兵。”

“然娱乐之事为孤私事,论兵之事为兵事,与诸文吏无关。故从今往后,文吏不必随行出猎,其中必须出行者可御车驾。”

“遵命!”

张虞望着仪表不俗的崔琰,赞道:“季珪敢于直言,值得赞赏。赏君绢百匹,粮百石,盐五十石,钱粮虽少,但乃我之心意。日后若我行事有误,劳君上疏指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