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亲之好?”李儒捋须思索,说道:“孙坚为袁术前驱,若与之结亲,孙坚或能为相国之所用,但恐孙坚不从。而张虞年岁甚轻,且与王宏结亲,其族无适龄之人。”
董卓挥了挥手,说道:“可让人尝试游说孙坚,成与不成倒是另说。而张虞为王氏婿,倒是无所谓,若张虞有意,可休王宏之女,亦或是令王氏女为妾。”
“这~”
李儒面露迟疑,说道:“相国,张虞已与王氏女成婚多年,今逼妻为妾,恐会惹人非议。若惹张虞、王允、王宏三人不满,则是得不偿失。”
“非议?”
董卓冷笑了下,说道:“孤何时畏惧流言蜚语?”
“今若能与张虞结亲,其坐拥并州诸郡,借上党之地势,俯瞰河内,袁绍将一日三惊尔!”
开玩笑,董卓从来不是所谓的守规矩之人,从他不讲武德背刺袁氏开始,注定他的所为与社会价值观背道而驰。
况且董卓不止背刺袁氏,今随着天下大乱,并、冀、益、豫、兖诸州不提供赋税,董卓手中的关中朝廷已陷入财政紧缺。为了补充财政,董卓干脆让手下挖掘雒阳皇陵,以充实军辎。
当然了,如果不是社会逼他,董卓不至于会走上与世人为仇的道路。
见董卓主意已定,李儒说道:“张虞表郦嵩为太原郡守,钟繇为定襄郡守,不知相国可否?或是以姻亲相挟?”
“大方些,张虞坐拥太原、定襄已成定局。今他向朝廷表功,便是记得朝廷,何须行要挟所为。”董卓说道:“命人册封张虞,并送印绶至晋阳。”
“诺!”
且不言董卓有意与张虞结亲,而今张虞一个多月拿下太原、定襄的消息,也已传至屯兵河内的袁绍手上。
孟津,河内联军。
大帐内,袁绍正与曹操、许攸、逢纪等众人谈论形势。
“张虞倒是骁勇,能在一月之内,擒李峻,降张安,下太原、定襄二郡。今将据并州,是为我之劲敌。”袁绍谓众人说道。
许攸冷笑了下,说道:“张虞借将军征讨董卓之际,率兵马征伐太原,逞一时之雄。待董卓身亡,区区牧羊放牛之辈,兴兵可除尔!”
袁绍点了点头,说道:“张虞屯兵上党,暂可为友,今暂忍之,而今首要之敌在董卓。”
说着,袁绍看向左右,说道:“董卓西迁幼君,而幼君疑非先帝之后,朝堂公卿皆媚事董卓,今不足为信。我欲与韩馥于东面立圣君,迎幽州牧为天子,何如?”
见张虞、袁术先后将拥一州之所,袁绍愈发急不可耐,很想尽快干出大事,以好扬名立万。
至于图谋韩馥手上的冀州,因袁绍不想引公孙瓒、张虞入冀州,今他欲打算玩弄权术手段,即迎奉刘虞为天子,之后便将韩馥挪到朝廷里当官,而他将能名正言顺入主冀州。
甚至他能通过权势操作,慢慢侵吞河北幽、青二州,甚至还能驱使张虞为他征伐,以便达成他坐拥河北诸州,效仿刘秀一统天下之举。
逢纪沉吟少许,说道:“将军之策可行,今可联络袁公路与张济安二人,并遣使者劝说刘公登基。”
“孟德呢?”见曹操不语,袁绍问道。
曹操强忍内心不满,说道:“本初兄,董卓之罪,四海士民沸腾。大众兴义兵,远近莫不响应,皆是因忠义之故。今幼主微弱,受制于奸臣,并未有亡国之过。兄效董卓改易之举,天下二主并立,恐不能安矣!”
袁绍大笑几声,对左侧的曹操,说道:“孟德怎如此短见?董卓拥立天子,天下野心之辈并起,非效世祖皇帝统御天下,不能再兴汉室。”
“刘公为世祖血脉,今天下纷乱,当拥其为君,效世祖之举,以河北之基,再造汉家天下。”
顿了顿,袁绍案几上的玉印拾起,轻抛向曹操,笑道:“待功成之时,孟德以玉印为佩,岂不乐哉!”
曹操顺势一手接住玉印,心中虽郁郁不满,但也只能配合袁绍大笑。
许攸陪同二人大笑几下,挑眉说道:“济阴男子王定得玉印,文曰‘虞为天子’,且又见两日出于代郡,是应征‘虞’当代立之语。”
“虞为天子?”
大帐内的角落里,辛毗心中泛起了嘀咕,暗忖:“大司马刘虞以虞为名,而度辽将军张虞也以虞为名。若大司马不为帝,莫非受天命之人在张虞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