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河内太守,吾之寇恂
天空艳阳高升,耀眼的阳光将大地所笼罩,强行被迁往关中的雒阳百姓,在官道上蹒跚而行,男推小车,女负行囊,老弱随行。
为防止雒阳百姓逃窜,董卓麾下骑卒沿途巡视警戒。而骑卒们常用淫邪的眼神打量妇女,搜寻姿色出众的女子。妇女们为了不被盯上,多有将自身弄得灰头土脸。
队列中,简朴的马车掀起了车帘,一名素雅秀丽的女子探出俏脸,望着无际的人群,微叹了声。
见状,西军骑卒不仅没有用淫邪目光打量,反而乘骑上前,尊敬道:“蔡千金,今有何吩咐?”
蔡琰轻咬丹唇,问道:“多久能到长安?我父今在何方?”
从骑低垂眼眸,答道:“今至新安,距长安尚有两百里路,千金若是累了,可停车歇息下。而蔡公侍奉贵相国身侧,千金无需为蔡公而忧。”
“不知千金,还有何吩咐?”
蔡琰沉吟了下,问道:“我欲寄信与泰山羊氏,不知能否寄送?”
“怕是困难!”
从骑面露难色,说道:“关东诸侯乱起,道路封锁阻塞,信件恐是难达泰山。”
“那算了!”
蔡琰秋水般的眼眸,闪过一抹失望。
她自随父亲至雒阳,便与姐姐贞姬失去联络。今想给姐姐报个平安,却因战乱而无法联络,不知今后何时能再见到姐姐。
“天下兵戈四起,不知何时能平!”蔡琰伤感道。
“天下将乱,迁京畿百姓入关,当能充实关中郡邑。”
董卓将手搭在墙上,眺望路上如蝼蚁般的汉民,谓左右众人,说道:“我今西迁,非畏关东联军,而实因雒阳地窄,不足以成大事。迁都入关中,实欲效秦扫六合之策,先稳关西,再安巴蜀,继而东出,重建社稷。”
董卓之前尚有与关东士人齐治天下的念头,但随着关东诸雄起兵造反,董卓已不抱有齐治天下的想法,而是打算割据一方先,学秦朝统一天下的顺序,凭借崤函古道之险,以阻关东联军。
毕竟董卓在入京之前,其实并没有掌握关中。关中地区尚有拥兵三万的皇甫嵩,以及拥兵万人的盖勋。故此番迁都至雒阳,董卓既是有以避关东联军兵锋之念,更是有稳固关中之打算。
蔡邕拱手说道:“相国心怀匡扶社稷之念,邕心甚敬服。然西迁百姓有近百万之众,因饥荒之故,沿途死伤者众多。相国若坐视不理,尚不知能有多少百姓可至关中,唯望相国施以良政,人为国之根本。”
董卓眉目微挑,笑道:“伯喈所言不无道理,传令诸军不可驱民太甚。”
“诺!”
董卓来自陇右,其手段自是残酷,京畿百姓不愿迁徙,董卓直接命兵将焚烧田宅,驱赶百姓迁徙。
“文优,今关东可有变化?”董卓问道。
“禀相国,关东群寇已是自相残杀!”
李儒捋须微笑,说道:“兖州刺史刘岱杀东郡太守桥瑁,并委属下王肱为东郡太守。”
说着,李儒迟疑了下,说道:“倒是袁术不知从何处得知相国委派刘表为荆州刺史,今在宜城擒获刘表,得荆州刺史印绶,自称为荆州刺史,以宛城为治所。”
董卓眉头大皱,说道:“荆州户籍殷实,今让袁术得之,另有诸袁为恶,恐难遏袁氏矣!”
李儒捋须而谋断,流露精明之色,说道:“袁术与袁绍互相厌恶,今能联合反叛,实因相国之故。故以儒之见,刘岱吞并东郡仅是前事,待相国入长安,关东诸贼必然互相残杀,而袁氏自会分裂,互相兼并州郡。”
董卓拍了拍夯土制成的城墙,豪气大笑,说道:“让关东诸贼去争,待孤安顿关中,降服巴蜀,挥兵东出,将他们一一扫平。”
“相国英明!”李儒与众人恭贺道。
董卓收敛神情,似乎想起什么,问道:“张虞可是在前几日上报,言他大破白波军,斩贼首郭泰,降虏五万余口?”
“然也!”
相国长史刘艾说道:“张虞与于夫罗联姻,并为其请奏单于位。”
闻言,董卓沿着城墙踱步,缓缓说道:“奉先曾言张虞勇略超群,今凭上党凋敝之地,大败白波贼,消我心头之患,其韬略果不能小觑。”
去年,白波贼击败牛辅,劫掠河东诸县,让身处雒阳的董卓多有担心,生怕白波贼会顺势南下关中。随着白波贼的东迁,倒是让董卓放心了不少。
至于屯兵在上党的张虞,董卓没有多想,以众寡之势,料断张虞大概率会兵败。然今张虞覆没白波贼的消息,让董卓吃惊不已,已不敢小觑张虞,甚至说开始忌惮张虞。
“文优,你说封张虞为河内太守如何?”
董卓停下脚步,粗犷的脸上露出狡诈之色,说道:“袁绍屯兵河内,今改迁张虞为河内太守,或能让张、袁二人互为仇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