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落难大唐张阳李玥> 第六百五十四章 走向群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六百五十四章 走向群众(2 / 2)

也能够顺便增进一下骊山与周边村子之间的关系。

同时上官仪也想试图解决一下,村子里的男子很难娶媳妇的问题,如果能够说服他们让子女也在二十岁再考虑嫁娶,那这个麻烦就能够迎刃而解了,至少尝试一下。

张阳回到山上,听着媳妇给弟弟妹妹讲着课,她的孕肚已经不能让她久站时常站一会儿,坐一会儿。

要不是孙神医说了多走动有利于生产,两位婶婶根本不会让她讲课。

躺在躺椅上,张阳抬眼看着天空上的云彩,云彩很厚重,看起来是要下雨了。

关于天气的预知在古时都是一些口耳相传的经验,通过风向,云彩和霞光的变化来推断出明日或者接下来两天是什么天气。

翻阅过宫中藏库的典籍,其中对天气的记载少之又少。

以至于在古人眼中天象被传得玄之又玄。

其实天象哪有什么玄乎的,只不过人云亦云而已。

接受过后世的系统化教育,张阳很清楚地明白气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全球气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涉及洋流与两极。

不过人们对地理气候认知浅薄,而且很多老学究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说法,譬如说周易。

“夫君,在看什么?”李玥也抬头看了看。

想得太过出神,忘记了媳妇已经讲完课,就站在一旁。

张阳低声道:“我就是在想,有没有可能写一本关于地理与气候的典籍。”

李玥扶着自己的腰坐下来,“一册红楼,一册狂人日记已经让骊山遭到足够多的非议了,如今世家依旧在,文人已经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还未到时机。”

夫妻俩相依到现在,从以前的清贫日子至今,李玥清楚夫君对天气转变的了解,也能预知了解一二。

心中思量半晌,张阳揽着她的腰又道:“改天去找袁道长借一些书来看,想来他对气候变化,与地理常识会有更多的了解。”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袁道长对经纬地理的钻研有没有突破。”

媳妇要休息了,下午的课便只能自己来讲。

张阳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群众”

弟弟妹妹都端坐好,张阳继续说道:“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民为水,君为舟的说法,当年这话是孔子说的,后来被荀子他老人家加以展开,再有了后来君王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种较为模糊的阐述。”

“我们今天讲群众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究其精神的本质还是不同的……”

一堂课开始了,张阳讲述着群众与乡县,在道州府之间的关系,从个体到群众讲述发展进程中,群众能够拿出来的力量,走入群众,理解群众,帮助群众,融入群众。

这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堂课很和谐,就连那五头小熊与女儿都听得很用心。

李玥温柔地笑着,夫君讲课总有一种很强的亲和力,很容易让人听进去。

太府寺少卿上官仪开始了接下来的乡县交流工作,这天他请了十来个周边的乡县来骊山察看,并且充分交流骊山的经营之道,与他们各自治理村县的情况。

当然了这种事原本就应该是朝中主持的,骊山县侯本就是太府寺卿,如此一来便邀请这些周边乡县的县丞也名正言顺了一些,当然也有心气高没来的。

不过没来的还是少数。

身为太府寺卿,骊山的县侯张阳也体现了自己亲民的一面,当六个村县的县丞都齐坐一堂,众人喝着茶水的时候,张阳走到了众人面前。

这些县丞有年轻的也有老迈的,有人到中年,也有目不识丁的。

这些条件倒不影响接下来的事宜。

大唐立足中原这才多少年,有些地方有目不识丁的县丞也正常,因为战乱之后,朝中在封赏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人,所以有很多人都是前隋留下来的地方县官。

不过这些年随着朝堂稳定之后,很多地方的县官变动很大,李世民自上而下,开始重新调整人手,朝堂的五脏俱全之后,尽可能让地方的民治也更好一些。

张阳躬身行礼道:“诸位来骊山走了一遭,想来有收获吧。”

一众县丞齐身行礼,别说眼前这个人是县候,就是这个太府寺卿的身份一句话就可以让这个县丞没法继续当下去,除非有靠山。

上官仪带着他们在骊山转了一圈并且说明现在骊山的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模式其实很简单,也很容易懂,无非就是集中和分配的问题。

张阳又道:“我知道各县有各县的难处,此番春耕诸多县里也很忙碌,分不出足够的人手,等到农耕之后,我还有事需要与你们合作,届时希望诸位可以拿出一些人手。”

“我等愿听县侯吩咐。”有一个人开口,后方的人也开始点头附和。

张阳又道:“天可汗励精图治,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也当该为一地县民考虑,在下一直以大唐富强为志向,治理骊山有了些许成果,在下也深刻明白想要大唐富强,就需要各县各州郡一起努力光靠我一人是做不到的。”

话语顿了顿,张阳又道:“我知道,当我说出让大唐富强,一家之言未免可笑。”

在场的众人也迎合地尴尬笑笑。

张阳继续道:“所以呀,我想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三年一个小目标,五年一个大目标,骊山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五年目标,现在我们骊山一年,全村上下经营所得达十万贯,这便是骊山的成效。”

一年十万贯的数目入耳,让在座的县民们纷纷议论,大家小声说着这个数目骊山富裕名不虚传。

但凡骊山的一户人家走出来,那放在长安城也都是富户。

“可是骊山人口少,发展有所限制,所以这一次请诸位县丞交流骊山的治理成效以外,也希望与诸位达成合作,以乡县群众为基础,深入了解各家各处的难处与不当之处,并且了解情况之后,我们动员起来,增加作物的多样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