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夫子偶感于病后
唉,这就是金木的不是了。孩子们都反对家长偷看学生的日记,你金木怎么能为了了解老师的历史,偷窥老师的笔记呢?
嘿,金木不但不收敛,还把目标转移到了语文老师——谁让语文老师余生和政治老师柳夫子是同学呢?
为探个究竟,金木处心积虑、自我加压,每周写一篇作文,特意请语文老师余生修改。
余生老师向来是有求必应,有学生请教,那是十分欣慰。
你瞧,金木捧着作文本,恭恭敬敬递给余生,这是金木写了一个晚上,精心为余老师准备的。
余生取下酒瓶底眼镜,对金木的作文逐词逐句推敲,满意时用红笔在下面划上,认真点评,和金木热烈讨论。金木乘此机会刨根究底:“余老师,您复旦大学毕业后工作的第一个单位在哪?”
“《浙江日报》!”余生边修改金木的作文,边漫不经心地回答。他似乎并没有在意金木的真实意图。
“那您怎么到我们学校的呢?”金木得意忘形,乘胜追击。
然而,每次金木把话题引向余生的过去生活、渴望打开余老师潘多拉盒子时,余老师都紧锁双眉。他对着作文,一丝不苟,提醒金木的错误,拿出修改意见。
而金木参加学校“七一”活动时,突然发现,早已白发飘飘,高高瘦瘦、古稀之年的余老师也站在鲜艳的党旗下,只见他举起颤抖的右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