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龙脉> 第五章才大三千(1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五章才大三千(16)(1 / 2)

陶砚瓦拿到尚济民改后的稿子,不由得心生敬意。从首页题目起,至最后一段,每一页都改得天翻地覆,面目全非。有的在两侧空白处增加大段文字,有的把原有文字成段落删除。整个文稿的结构也做了大的调整。陶砚瓦在台式机上一页一页对着修改,一边改一边感觉确实比原稿站位高,更清晰、更有条理,也更有说服力。

稿子最大亮点,是从当前社会信仰缺失、诚信缺失、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等现象频生,亟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出发,来论证建设新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新楼的功能定位加入了“国学研究和交流”的概念。

“国学”这个词,近年大热。许多学者言必称国学。好象解决中国的问题,就看国学了。

其实细究起来,国学这个词,虽然见诸先秦典籍,但当初讲得和现在的概念不是一回事。首先那时的“国”不是现在的“国”,那时的“学”也不是现在的“学”。《周礼春官乐师》里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是指由国家设立的学校,与近代以来讲的国学涵义完全不同。

一般认为,如今“国学”这个概念,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当年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就有日本人说要坚守日本文化传统,即坚守日本“国学”。190年,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后来逐渐有人主张研究、保存国学,以抵御西风日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还有人在日本创建了国学讲习会,章炳麟讲课,鲁迅是学生之一。

而现在,我们在1世纪要用国学这个概念时,必须对它进行一番重新诠释,厘清它的范畴,它的本质,以及要找到怎样弘扬它的路径。

但尚济民敢于把国学这个概念明确写进文中,还是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

陶砚瓦看后心悦诚服,他感觉尚济民确实是个人才。

不独陶砚瓦感觉尚济民是个人才,连总理也感觉尚济民是个人才。当然总理的感觉陶砚瓦无从知道,是他自己根据总理经常交待尚济民一些特殊任务分析得知。

尚济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早年就进中南海,在某常委身边工作,当时这位常委具有类似“皇储”一样的身份,是准备接大位的。能在其身边工作,谁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虽有风雨,但没怎么影响行程。政治上也有风波,虽大局尚稳,但具体到某个个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政治生命戛然而止的,朝为高官暮为囚者,却并不鲜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