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216章(2 / 2)

要知道在当年比较落后的年代,很多人对于考古有不同的意见,多年来,由于对明代历史细节的缺失,一些著名历史学者如郭沫若、吴晗等人都主张有针对性地挖掘帝陵,以收集更多旧史料。

于是技术和理念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本来想开永乐大帝的长陵的,结果怎么都找不到入口,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去开了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但结局却不太好,不仅文物毁于一旦,连尸骨都无存了。】

明万历年间,本来让太监替他写作业的朱翊钧正偷摸斗蛐蛐呢,听着仙迹说太祖的孝陵,也是与有荣焉,结果林老夫子忽然话锋一转,这火怎么突然烧自己身上来了?

“尸骨无存?!!”

一听这话还得了,朱翊钧当即便“噶”一声抽过去了。

第66章 神宗挡灾

【明摄宗:为何开掘定陵?】

本在内阁处理政务的张居正,原本正心不在焉地听着明孝陵的前后事,听到日后民国的孙先生写了《告太祖文》,也不禁动容。他对大明的忠心,大多源于太祖与成祖二位明君,也唯有这两位帝王,才配掌控天下山河,配当他张居正的君上。

但随后听见自己的皇帝陵寝被开掘,也不免心惊肉跳,还没来得及反应,已经听见内侍出宫急传太医的嚷声,不由替皇帝问一问前因后果。

好歹是自己倾尽心血教了八年多的皇帝。

林爷爷见到问题,笑道:

【这里面的缘由倒是曲折得很,明朝传了十六帝,其中最著名的除了南京明孝陵,其他十三座全在北京,这13座明陵中,永乐帝的长陵、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属最大的,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都只花半年时间修建,因此其他皇帝的皇陵建得规模小得多。

又因为《明史》有很多前后矛盾、充满争议的地方,怀抱着对明史研究的无限热枕与崇敬,当时以分管文教工作的吴晗为首的明史考古学家们,其实一开始是想开孝陵的,但明孝陵在南京比较远不说,他们的提议也立刻受到江苏省各级政府以及百姓的激烈反对,可以说是民怨沸腾了,政府与百姓各种上诉抗议,于是只能放弃。

所以爷爷说,朱元璋幸好自个在南京呢!】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真是被吓着了,长舒了一口气,再也不提龟儿将自己单独留守南京的事儿了,假模假样地拍了拍朱棣的脑袋:“嗯,咱也不大习惯北平的气候,太干,咱就在南京挺好。”

随后又很感激南京的百姓与官府,眼泪婆娑:“哎呦,没想到几百年了,这老百姓还念着咱,护着咱的陵墓!”

朱棣却有点忐忑:后来不会轮到他吧?

【随后专家们便都把目光也都放在了长陵、永陵与定陵身上,希望能够开一座规模大的帝陵,能够真切地了解明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工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