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第二天开始,众反对的大臣劝谏的言辞和行为就井井有条了。
第二天上朝,谏言率先上场。在殿上,几乎所有谏官都当场站出来上言收回成命,纷纷陈述不该册封陆微为皇贵妃的理由,都是嘴皮子溜的人,各个长篇大论,有理有据。
之前支持各位满洲贵女的文武大臣也集体跪了下来,齐声劝康熙。
这时候,上言的理由都比较合理,也没有中伤陆微,康熙便老神在在地听完,也不跟他们周旋,以这是他的家事,他自己做主就行,打发了他们,下了朝。
反对的文武大臣如何能甘心,接下来几天,连续上奏反对,康熙的御案上,堆满了劝他三思的折子,康熙皆置之不理,处理其他政务。
众反对的大臣看康熙丝毫没有改变主意的模样,见言语劝阻不成,便让自己一派的谏官在乾清宫长跪不起,请求收回成命。
康熙见他们跪,只当没看见。
众大臣见康熙竟如此一意孤行,皆是心惊不已。
眼看康熙“油盐不进”,其他反对的文武大臣咬咬牙,与谏臣一起,纷纷跪请!
先前支持满洲各个贵女的大臣,包括了大半的大臣,都是反对陆微册封为皇贵妃了。所以说几乎大半的朝臣在乾清宫集体进谏,乌压压一大片。
这是请所未有的事!当年先帝为了董鄂妃要废了当今太后,也没到这样的架势!
众反对的大臣觉得,这种程度,皇上应该可以收手了。
太皇太后见康熙竟然坚持与朝臣对峙如此之久,导致前朝形势越发不可收拾,再这样下去,恐怕要出大乱子。
太皇太后心中一凛,看来这陆氏是不能留了。
这段时间,前朝不消停,后宫看似风平浪静,实则也是暗流涌动。
后宫妃嫔不敢明着反对康熙的旨意,所以诸多猜测、探听在私底下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
暗地里,慈宁宫多了不少陌生身影。
后宫众妃嫔都憋着一口气,期盼着太皇太后出手阻止康熙。
太皇太后在被康熙以政事繁忙为由拒绝去慈宁宫后,便知道只要她不亲自去乾清宫,康熙不会来,所以也就没再请康熙,只是任由大臣发挥。
太皇太后倒是请过陆微这个当事人去慈宁宫。
后宫风声鹤唳,太皇太后现在最是忌惮她,想也知道是鸿门宴,陆微自然不会去,都是称病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