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360章 汉家自古重文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360章 汉家自古重文教(2 / 2)

罗慎言笑了:“虽说人有聪慧蠢笨之分,但到了军中厮杀,能听得懂军令,哪有真正的蠢蛋。只要想学,不说能成文学大家,粗通文墨还是能做到的。”

宋朝的识字率其实还算可以,因为宗族势力庞大,各地建学成风,私塾也是遍地,外加工商业发展,百姓也愿意让孩子多学几个字。

但这是在宋国范围之内,在金国就是另一码事了。尤其是这些年,金国的地主豪强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也就不再关注文教事业。

至于金国官府……以他们可悲的基层统治力,指望他们还不如指望一块叉烧!

这还是金国中期情况,经过蒙元的大恩大德之后,明朝初年朱元璋用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完全扭转北地的文教局面,到了晚年还哀叹中原北地遍地腥臊,依旧是胡风鼎盛。

刘淮其实早就想通过各种办法来提高治下百姓的识字率了。

一方面要建立私塾,让教书先生给小孩教书。这件事单靠民间自发其实很艰难,因为这年头底层百姓很难脱产,教书先生也是人,也要吃饭,靠一点束脩可喂不饱肚子。

这时候就需要官府、宗族乃至于地主豪强出面,来维持私塾运转。

至于成年人教育,刘淮一开始想要创办夜校之类的教育机构,然而真正前期准备的时候才发现,夜校能组织起来的前提是本身就有大量成年人聚集。

后世工厂会天然具备这个条件。

但现今不成。

农业社会制约人口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单位面积的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让干了一天农活的农民在晚上跑到县城来学习识字,简直是折腾人玩。

而聚集青壮的地方,除了在冬日修渠,集训备贼之外,只有大军之中了。

现在在山东主持民政的是罗慎言的老爹罗谷子,草台班子刚组建,鬼知道能有什么成果。魏胜与刘淮一北一南与金贼拼命,也只能忙中抽闲,在军中实行基础教育了。

虞允文沉默片刻方才说道:“有用吗?”

罗慎言肃然说道:“若说都读了书,识了字,就能人人以一当十,刀枪不入,也是不可能的。但读书识字怎么能算是错事呢?哪怕今日识字,明日战死,终究还是有意义的。”

这明显是罗慎言自己的说法,但虞允文知道,刘淮虽然年轻,却不是什么纠纠武夫,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的,他此举必有深意。

只是虞允文想不明白,让一群兵卒读书写字到底有什么用。

“罗统制,继续带路吧。”复又深深看了一眼那两面大黑板之后,虞允文对罗慎言摆了摆手。

罗慎言依旧如名字一般慎言慎行,复又在前方带路。

不多时,就是两三百步的工夫,在一片校场旁,虞允文复又止住了脚步。

三四百人此时已经列成横阵,长枪大斧刀盾俱全,在鼓点声中大喊着‘端吃端’如林推进。复又在军官的一声令下之后,由战斗阵型转变为两行行军队列。

似乎是有基层军官指挥错误,致使横阵转变为纵队的过程中,有一部兵马变得散乱,立即就有高阶军官模样的人出面维持秩序,并且将几名都头模样的军官从其中唤来,当面呵斥。

虞允文站在旁边,看了半晌,就在李琦犹豫是不是将背着的那一筐火器放在地上歇歇脚的时候,虞允文复又一言不发,复又迈步离去。

随后其人复又去了伤兵营等一系列营地,细细看了靖难大军的规制之后,方才来到了刘淮坐在的大营东侧。

这里是一片露天营地,一百多军兵席地而坐,手上以握刀的姿势拿着树枝在身前比划,绝大部分人愁眉苦脸,少数人以视死如归的气势咬牙切齿的在身前沙土上写字。

“都抬头了!”在一块比较低矮的土台上,刘淮右手拿着一块白垩,左手拎着一根短杖,点了点黑板大声说道:“都跟我一起念。”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百千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都不见。”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