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自知有罪,不敢辩驳,但是,殿试一案,涉及六部,内阁等多位朝堂重臣,任何疏失之处,都会令天下非议,更会引发天下举子质疑朝廷公正。”
“大理寺呈上的这份奏报,含糊其辞,多有猜测之语,并无实证,若就此公之于众,臣一己荣辱无关紧要,但是,天下百姓之民心民意,恐难慑服,请陛下三思!”
第902章 格局
文华殿中,朱祁钰高居御座之上,看着江渊义正言辞的样子,却并没有开口说话。
前世今生,他已经跟朝中的这些大臣打过无数次的交道了,但是,重新来过,他还是不由感叹于,这帮老狐狸的政治功力。
当然,他指的不是江渊,而是陈循!
殿试舞弊的案子,真的要上奏的话,其实也不是没有机会,但是,杜宁一直等到现在,恐怕就是被陈循在按着。
至于原因,如果仅仅认为,是要拿下江渊这些人,只怕是小瞧了陈尚书的格局。
事到如今,江渊还在纠缠于大理寺有没有实证,但是熟不知,从陈循出手的那一刻起,他就败局已定。
或者说,他的结局,对于杜宁来说或许很重要,可对于陈循来说,最多只能算是次要的目的。
因为陈循的着眼点,压根就不是江渊,张敏这帮人,而是朱祁钰这个皇帝。
这一点,满朝堂上,能够看得出来的,只怕不超过三个人,朱祁钰这个皇帝,自然是其中之一。
陈循是谁?
清流之首,从庶吉士做起,一步步升任翰林学士,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内阁实际上的话事人,虽然后来见势不妙,利用了高谷一把,自己跳出了内阁的火坑,抢先进入了七卿的行列。
可即便如此,他的基本点,还是在清流势力当中,作为清流的领袖,陈循在意的,必然是清流的利益。
但是,这两年下来,朱祁钰的种种表现,已经明显带着打压清流的势头。
这对于陈循来说,显然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那么,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该怎么办呢?
最下下策的办法,自然是带着清流势力竭力反抗,但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大明的历代皇帝,在跟大臣的斗争当中就没有落败的。
何况,如今御座上坐着的是朱祁钰这样一个明显不好对付的皇帝,所以,跟皇帝作对,是怕自己死的不够快。
对于这一点,高谷,彭时,裴纶,商辂等一干前清流,有着血泪教训。
所以陈尚书,肯定是不会犯这个错误的。
稍微好一点的办法,自然是竭力进谏,扭转皇帝的印象,但是这一点,操作起来更难。
进谏这种事情,是要讲技巧的,稍不注意,反而要把自己搭进去。
所以,得等机会!
这次殿试舞弊案,就是陈循要等的机会。
平心而论,朱祁钰对于清流,是有偏见的,觉得他们空谈礼义道德,但是实际上,能做实事的不多,甚至于,就连他们坚守的所谓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也未必能恪守的住。
尤其是见到被这帮人忽悠的惨兮兮自挂老歪脖子树的崇祯后,他心里就不自觉的对清流产生了反感。.
这种偏见是最可怕的,因为朱祁钰不会说出来,但是,却会体现在他日常的政务处理当中。
因为不会说出来,所以,陈循想要明着进谏也没有法子。
所以,他这次真正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借殿试舞弊案来让朱祁钰这个天子,认识到一个现实。
那就是,清流并非无用,从地方一步步走上高位的官员,也并非毫无缺憾。
要知道,这次的殿试舞弊案,虽然以萧镃和江渊为主使,但是,张敏,朱鉴等同谋,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是清流出身。
至于其他各部的侍郎,更是如此,他们有的出身科道,有些地方经历丰富,有的久在部院,但是在这次殿试舞弊案中,却都缄默不言。
陈循是亲自参与了第二次的阅卷了,所以他很清楚,最开始呈上去的那十份试卷,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殿试和会试不同,没有什么主考官,同考官之说,理论上来说,参与阅卷的十个读卷官,是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这也是殿试阅卷,会从翰林院,内阁,六部各自抽调人手的原因。
但是到最后,却还是闹出了这样的笑话,原因何在?
萧镃,江渊等人,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剩下的这几个人当中,但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的意见,那么,萧镃等人的筹谋,就会立时失败。
甚至于,都不必提出反对意见,只需要他们公正审评,选出自己觉得最好的试卷呈递上去,那么,在天子御览之时,程宗的那份并不算出色的试卷,理所当然的,不可能名列一甲。
之所以他们没有这么做,一是因为所谓的官场规矩,二是因为不想得罪人。
江渊之所以敢这么做,其实就是掐准了这一点。
他先是说服了张敏,朱鉴,又联合了萧镃,相当于挟内阁,翰林院之势,去跟这些侍郎们对垒。
按照之前殿试的规矩,萧镃是翰林学士,所以,殿试由他来主持,所以,当萧镃暗示他们要统一标准的时候,他们觉得不妥,但是,出于不想得罪人的想法,硬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所以,闹出了这样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而言,陈循说官场风气败坏,并不是没有根由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天子一味打压清流,重用有地方经历的大臣,可事实上,两者不过半斤八两而已,谁也不比谁做的更好。
清流固然有自己的缺点,但是,至少有一点,对天子来说,是需要的!
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scriptgtread_xia()/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