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科幻灵异>好莱坞的秘密花园> 分卷阅读75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分卷阅读756(1 / 2)

于居住区后依然花天酒地的犹太人同样是真实的,没有某些人的‘鼎力协助’屠杀行为那么容易就建立得起来吗?

如此毫不留情的刺痛人心却无法忽视和反驳,安吉拉选择的视角表现让人感叹不已。”

——《好莱坞报道》哈比·沃里克。

“也许有人会惊讶,真的有德国军官救过斯皮尔曼吗?但事实就是如此,而且斯皮尔曼并不是这位叫威廉·德霍森菲尔德的德国军官唯一救助过的人,而且德霍森菲尔德对斯皮尔曼的帮助远远不止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些。

但安吉拉显然没有打算煽情,对这次救助只是述而不评,就像《纽约时报》的拉斐尔在数天前所描述的那样,她只是个旁观者她只是将这些展现给你看。”

——《泰晤士报》拉姆齐·克罗斯。

《钢琴家》在潘特吉斯剧院点映的第一天就有大批观众前去捧场,毕竟这部电影已经被沸沸扬扬的炒了快一年,加上前不久参加了试映的《纽约时报》影评人拉斐尔的称赞,让很多人的好奇心已经达到了顶点,所以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也是正常的。

评论家们当然不用担心这些问题,皮克斯电影部的麦金利已经早早的将准备好的电影票送到了他们手上。评论家的好奇心也不亚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所以点映当天来观影的评论家也是前所未有的多。

至于结果,上面那些评论足可以说明一切了,评论家们不得不承认好莱坞的那位天才小姐再次换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给了所有质疑的人一记重重的耳光。

自己错了就要承认,就连专挑刺的小报也只能从拍摄手法等等方面下手,而不敢说什么安吉拉将这个题材拍得糟糕透顶之类的,更何况当初这些尽极挖苦的评论家。

不过,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在专栏里为当初的看走眼进行自我辨解,而是用“以最好的词语对这部电影大加赞扬”的方式来表明态度。这不奇怪,想想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回避了“安吉拉是如何思考的”、“安吉拉是如何精确把握住其中的脉络的”这种问题就知道了。

常识告诉人们,一个再天才的女性导演想要在19岁就执掌好这种无比沉重无比压抑的题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安吉拉却彻底的颠覆了这种认知,这让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如果不是之前还有个奥斯卡最年轻最佳导演提名的光环,而且《美国丽人》也是部佳作,还有方方面面的东西,说不定真会有人用“妖孽”这个词来称呼她。

没人能知道她是如何做到这个地步的,既然问题无解那就丢到一边别追究好了,《钢琴家》的口碑已经不容质疑。因此,欧洲方面除了英国媒体对这部电影有所报道外,大陆上几个国家的报刊杂志则通通陷入了沉默,即使安吉拉的fans在这些媒体的网站上大肆嘲笑他们目光短浅也不能让这些人出来辩驳一二,毕竟这一年来他们说了什么话大家都有目共睹,这一个大巴掌甩过来不难受个几天怎么可能。

“现在只剩下票房问题了。”安吉拉这么对娜塔莉说着的时候,两人还有斯嘉丽正坐在曼哈顿比克尔纳街的长椅上,和远处的自由女神像隔海相望,而时间是2000年1月2日。

到纽约的话怎么可能少得了娜塔莉的陪伴,虽然刚离开伦敦可对于安吉拉来说这已经不重要了。而叫上斯嘉丽是娜塔莉的主意,逛街嘛,热闹一点才有趣。

斯嘉丽本来不想来的,按她的话说就是作为知情人士插在她们中间逛街不觉得奇怪吗?结果安吉拉带着娜塔莉直接杀上门来,威胁说她如果不一起去就带她弟弟亨特去,于是思考了几秒钟后的姐姐在弟弟希冀的眼神中放弃了初衷——可怜的亨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