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海魂> 第六十一节 痛打落水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六十一节 痛打落水狗(2 / 2)

不到五点五十分,贵阳号再次有了神勇的表现。当时巴勒姆号的航向已经向左转了大概3o度,其右舷已经暴露在了位于三艘战列舰编队最后面的贵阳号的炮口之下。结果,在这一轮齐射中,9枚炮弹有第一枚打在了巴勒姆号b炮塔右下方地主装甲带上,因为入射角度太大,结果穿甲弹没有能够穿透其主装甲板。第二炮弹打在了战舰舰桥与烟囱之间。炮弹几乎是平直入射的,命中点正好在右舷前方副炮群的后面。这次,巴勒姆号上的主装甲板没有能够挡住穿甲弹。炮弹就在锅炉舱地上方爆炸

紧接着,广州号的炮击也收到了战果。五点五十三分,广州号打出的第九轮齐射命中巴勒姆号一次。命中点在其b炮塔的基座处,炮弹是从a炮塔的上方飞过的。直接打在了这个脆弱的位置上。虽然巴勒姆号炮塔基座的装甲厚达11英寸,但是26式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足以击穿16英寸的钢板,而且炮弹地入射角几乎是垂直的,巴勒姆好的装甲钢板并没有能够起到作用

在b炮塔被炸飞了之后,巴勒姆号的航向已经调整到了24o度。此时贵阳号已经将瞄准点转移到了战舰后部,重点打击战舰后面的两座炮塔,以及战舰的动力系统,广州号则将瞄准点锁定在了巴勒姆号的舰桥上,想一炮干掉这艘战舰的中枢神经。位于最前面的南宁号地射角仍然是最不理想的,因此也主只能够继续炮击巴勒姆号的舰。因为距离已经接近到了大概6ooo码左右。巴勒姆号b炮塔爆炸后产生的火焰又十分的显眼,所以三艘战列舰上的炮手已经不再需要由枪炮军官提供炮击参数,而是直接用炮塔上的副瞄准设备直接瞄准目标,这样,三艘战列舰主炮都在以最大的射度开火,即一分钟两次齐射ap.b在远距离交战中,因为炮手无法直接看到敌舰,只能由枪炮军官提供统一地炮击参数,这基本上就是盲目的射击。靠的就是火力密度与运气。所以在这种战斗中,战列舰主炮的射是永远不可能达到标称的最大射的。枪军官需要时间解算炮击参数,而且传达命令也需要时间。在实战中,能够达到两分钟一次齐射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而在很多时候,为了确保命中率,并且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弹着点,从而校正炮击参数,以五分钟一次的频率进行齐射也是很常见的。

只有在近战中才能够将战列舰的火力密度挥到极限。当炮手能够直接观察到目标。并且利用每座主炮炮塔上都有的副瞄准仪进行瞄准的时候,战列舰的炮击度才会有本质的变化。在这个时候。炮击已经不再是几座炮塔同时开火,而是由每座炮塔里的军官单独指挥战斗。在使用副瞄准仪作战的时候,观察精度肯定不如用主瞄准仪,甚至不如用雷达,可是在近距离战斗中,精度差一点并不是大的问题,只要火力密度上去了,照样能够保证炮弹命中敌舰。

也就是说,此时三艘战列舰上的九座炮塔都在单独作战,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还在继续转向的巴勒姆号。因为已经不再是统一的齐射,所以炮弹是接连不断的落下来的。在6ooo码以内的距离上,任何一名有点经验的炮手都能够准确的瞄准目标,并且将炮弹打到敌战舰上去

从六点前到六点十五分,短短十几分钟之内,南宋号打出了至少25o枚穿甲弹,广州号打出的炮弹也过了2oo枚,贵阳号更是勇猛,根据当时战舰上的枪炮军官记录,在十七分钟的时间里,贵阳号一共打出了3o2枚穿甲弹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分钟时间里,巴勒姆号一共遭到了过75o枚穿甲弹的攻击,而在近距离战斗中,4oo毫米口径巨炮的命中率在两成左右。按照这个命中率计算的话,巴勒姆号至少挨了15o枚穿甲弹。

因为当时命中敌舰的频率太快,三艘战列舰上的了望员都没有能够准确的记录下命中次数,更不可能记录下每一次的命中点。从后来三艘战舰了望员递交的报告来看,南宁号的了望员观察到了142次爆炸,广州号的了望员观察到了158次爆炸。贵阳号的了望员则观察到了149次爆炸。因为三艘战舰所在的位置不一样,而且有些爆炸不是由穿甲弹引起的,而是敌舰上的易爆物品产生的,所以巴勒姆号在最后关头到底被打中了多少炮弹,根本就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连续被1oo多枚穿甲弹命中后,巴勒姆号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别说这只是一艘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建造的战列舰,就算是当时已经服役了的,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海军最新的。

蒙大拿级战列舰被这么多的炮弹在十几分钟之内连续命中,其结果都不会好到哪里去。恐怕,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人造战舰能够承受住1oo多枚26式穿甲弹的直接打击吧

关于巴勒姆号在最后阶段的命运的记录并不是很多。也许该舰在最后的时候还生了大规模爆炸,可是因为战况太激烈,而且战局太混乱了,所以这艘战列舰最后是被炮弹砸沉的,还是因为弹药库爆炸而沉没的,这成为了战后的争论焦点之一。因为巴勒姆号在沉没之前就已经解体,战舰的残骸撒布在了海底,也就无法通过考察沉船的方式来确实其最后的样子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