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诡三国> 第1941章且将梦想,换了酒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1941章且将梦想,换了酒钱(2 / 2)

现在,荀彧和陈群商量出来的还只是一个框架,但是这个框架已经有了一些『九品中正制』的味道,也不知道若是斐潜知道了他的举动促进了这一个结果诞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表情。

大汉到了当下,基本上智慧处于一流水准线上的,基本上都意识到了大汉的国政其实有很大的问题的,尤其是人才制度上面。

在汉代,州郡长官一直以来,都有自辟属吏的权力。也就是说,州郡长官的下属们,都是由州郡的长官自己招聘的。朝廷在地方上只任命部分高级官僚的权利,而在此之下,州郡自己有人事权,而这个人事权,有时候比朝堂的还要更大。

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好比是一家全国性的大企业,但是只有分公司的老总是总公司任命的,其余基层员工,都是由当地分公司领导自行决定,根本不需要上报总公司,连流程都不需要走。

即便是到了后世,也常常有老总到哪里,然后秘书和司机就一定跟着到哪里,更何况在汉代,这样的人才选用结果,必然会产生各种门生或是裙带关系,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即便这些人的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对于公司,这些基层的官吏几乎不会有对于大汉朝堂有多少忠诚度的,尽管他领的是公司发的薪水,但事实上,他只对介绍自己进公司的那个人有依附感,毕竟,能带他进来,也能就把他赶走。

因此要是给这种模式取一个名字,或许可以叫做『二元君』,因为上面一层皇帝,下面还有一层『土皇帝』。

在长安的学子闹事,这些学子只是考虑着一些粗浅的,或者是直白的利益述求,而对于在许县的荀彧来说,却敏锐的察觉到了这其实是斐潜针对于大汉人事制度的一个新的变革,一个新的举措!

换句话说,就是人事权的上收。通过中央考举,地方官吏不再有完全的人事任命权,即便是临时调任也没有用,因为考举的这些人一定会逐渐来替代这些『临时工』。

所以,荀彧同样的,也默默的准备好了纸笔,照着葫芦准备画瓢。

然而葫芦和瓢毕竟还是有些分别的……

『各地之子,远途跋涉,齐聚于都……』陈群缓缓的说道,『若中之,自然欣喜,若是不中,难免伤怀,届时稍有不妥,便如……』

荀彧点头。

陈群也是一个美男子,拿到后世之中,演个什么贵公子根本不需要化妆,妥妥的一大堆的叫嚣着要给他生猴子什么的。很显然,陈群对于上下跳跃着的喊着要生猴子的母猴子没有什么兴趣,『当设考正官,分赴各地……』

陈群所说的,也确实是这一次斐潜大考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众多的考生汇集一处,先不说这样的考试给京都官吏增加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汉代交通环境就是如此,让这些考生千里迢迢而来,然后考不中的就圆润的走开,有多少人会心平气和的接受?

若是下放到各地,让朝堂委派的『考正』,监督考试,遴选人才,不就是可以避免考生汇聚过多的麻烦了么?

荀彧表示同意,『长文所见,果然不凡……』

陈群笑了笑,说道:『若非长安纷乱,在下也未必能想到此处……』

两人相视一笑,对于骠骑将军斐潜提供的经验包表示感谢。

设立『考正』官的最大作用,就是朝堂可以直接针对人事招聘工作,从而剥夺州郡长官的人事权。当然,历史当中的九品中正制,也包含了这一条。

因此说来,后来的科举,若是从整体来看,也不见得全数都是对于『九品中正制』的彻头彻尾的,完完全全的颠覆,更像是进一步的变化的改良。

同样的,陈群接下来提出的考试标准,其实也是脱胎于原本汉代的察举制度,略有创新,不能说这不算是一种进步,但是进步的空间么……

依旧有限。

因为陈群提出,『德才兼备』。

和后世的所谓『德才兼备』不一样,陈群所要求的『德』是有标准的,依旧没有脱离汉代对于『人品』的那种述求。

然而有意识的是,陈群的『德才兼备』,正好是因为看到了斐潜在长安之中的那些学子闹剧,认为是这些学子或许有才,品德稍差才造成的……

『由各地考正,先于考评,择选良才,上汇朝堂……』陈群总结说道,『天下英才皆于立档案,欲寻栋梁便可按图而寻,可免乡野私评,可除民间陋习也……』

『如此,或可行之……』荀彧沉吟良久,最终也是觉得可以先试试。

战国以来,贵族制度逐渐瓦解,到秦汉基本形成了官僚制度。

官僚的权力不可以世袭,对于权力,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也就是在位的时候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呼风唤雨,一旦退出岗位,权力也就随之而去了。

官僚是不会满足于临时工的身份的,一定会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权益。虽然行政权力不可以世袭,但是可以利用手里的行政资源,转化为家族的社会资源,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利用手里的社会资源优势,在行政权力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经过不懈的努力,有些家族世代做官,有权有势有文化,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士族,再后来,士族基本垄断了官僚系统,为了更好的捍卫自身的权益,自然和中央朝堂有所冲突,而为了缓解这样的矛盾,也为了曹操政权的稳固,荀彧和陈群,仿造于斐潜的考举制度,做出了一个相应的改革,也就很自然的出现了。

毕竟在这么多年的混乱战乱之下,中央与地方失联,官吏的选举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很多地方的权利朝堂都收不回来,斐潜缺少人才,曹操这里也是同样的急需人才。

利用派遣的『考正』,一方面可以从被动变成主动,扩大朝堂人才的接受范围,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建档,对于流亡在各地的人才进行了统计登记,也同样可以控制更多的人才,不至于外流。

尤其是不能让人才流落到长安去……

说起来,荀彧和陈群搞出来的这个『考正制』,带着九品中正的味道,但是又不完全是九品中正,反倒是有些像是后世西方的所谓皿煮自选,根据社区的舆论,推选出社区议员,然后再由几个社区,推选出市议员,一个个的级别向上,评判的标准似乎都是公平的,都是来自于百姓的呼声,但是实际上……

望着远去,准备正式将『考正制度』落于具体字面的陈群,荀彧不由得长长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

虽然说曹老板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当下天子不怎么听话,诸侯也不怎么服从,中间还有不少名门豪族蠢蠢欲动,荀彧作为曹老板的后勤大管家,这个位置并不好坐。

曹老板出身么,大家都知道,所以曹老板一直以来都不被名士清流所接纳,相反,不少名士清流瞧不起曹老板,甚至取笑他,并且还与他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有过一次边让了,现在又差一点让王粲做了第二次……

有一,有二,不可再三。

所以,荀彧必须想出办法来,在制度层面上做出变革。然而,国家是需要人才的,曹老板的政权,还需要依靠地方名士来维护和支持,所以,在最大范围内的合作,就是荀彧的最终目标。

只不过,荀彧也不清楚,他当下按照斐潜的那个葫芦画出来的这个瓢,究竟像不像,好不好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