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女生频道>滴墨青藤文集> 旅游小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旅游小札(2 / 2)

这样行色匆匆在苏堤上赶路,是称不上游玩的,只能叫游走,而队伍庞大叫“游行”似乎更恰,一笑。

三、钓台印象

对浙江的富春江,可谓神往已久。缘于曾读过南朝吴叔庠的与朱元思书,其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语句一直在心际飘转,让我魂牵梦绕,欲罢不能。另外是读过郁达夫先生的钓鱼台春昼才知道这江边就有着严子陵的钓台。

从桐庐的七里泷口乘着游轮一路的泛游。导游说这一带就是著名的小三峡。我站在游轮上四下观望,只见两厢青山裹束着江水,似乎有点三峡风光的印记。

我曾于1995年游过长江三峡,也游过长江上的大宁河,即长江上的小三峡。有了对比,就没有了惊喜。这里的山自然没有巴蜀一带的峭拔,这里的水也没有长江三峡的野烈。但这里江山却涂抹着一层幽静柔和色彩,能把人不平的心绪抹得服帖,完全是另一种美——一种冲淡之美。

令人遗憾的是这里的水微微泛黄,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清澈。游玩前曾温习一番吴叔庠的与朱元思书,那“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让我欣喜不已,庆幸就要看到“千丈见底”的景象了。而眼前所见只能让人哀惋低回,心痛不已。不仅如此,这江面还漂浮着零乱不堪的水葫芦,使人的心绪一下子躁热起来。但转念一想,不就是像我这类极俗的游人,来来往往把这一片幽静的天地搅扰得七零八落的吗?

船行不久,便减速靠岸。江岸青山峭然而起,挡在面前,把人的视线拉得老高。山脚水边是一带狭长的地带是一排极其古雅的飞檐廊阁。推想这里大概是“严子陵钓台”了。果然,临江的墙面上赫然书写几个苍劲篆字——“天下第一观,严子陵钓台”

背山面水,这里是极其幽静的,这山这水足以把世俗的种种侵扰隔离到一边。想来这严先生正会选择隐栖之地呢。

恍惚间,时光逆转,山脚几椽茅屋,烟雨迷蒙,江面袅绕烟雾,一蓑羊裘,一根钓竿,一个岩石般的背影。

钓竿下,这缓缓的江水,荡涤了世间是是非非,隐现着岁月流逝的微痕;身背后,这嵯峨的高山,始终以静默之姿注视云起云落,昭示一种超拔脱俗的精神高度。

突然想起,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美严先生的句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便觉得这几句妙绝不过,把这山这水这云这风这严先生几者绝妙的关系揭示出来了。

这钓台碑刻很多,形成一个回旋曲折长廊。历史上足迹所至,有长长的一串:李白的,孟浩然的、范仲淹的、苏轼的、陆游的、李清照的他们都留下才气十足的诗文。

不由遐想,历代文士为何要不远千里到这块狭小的江天间寻觅子陵先生的足迹?

我想,大概在这里可以解读出子陵先生对山水自然至性的追求:不为名利牵绊,远离是非,无欲则刚。而在封建时代,在出世与入世两端游移苦闷的心灵,大概终究不能完全忘情尘俗,也只能把严先生拟作出世精神的象征,表达对独立人格的向往。世代的文士步履至此显然是对这种精神的一种发自心灵的膜拜。

步入严先生祠堂里,几个穿着皂袍的道士,让游客抽签烧香,大说严先生可以保佑富贵平安。一道士拦着我说:“看你面相不错,烧一炷高香让先生保佑你高升。”身边游客说:“严先生本是淡泊名利的人,怎会保佑人升官发财。”不料那老道竟说:“社会在变,像你们这样个性是吃不开的。”

想来,旅游景点总少不了这样的伪道士假和尚来点缀,他们尽管披着袈裟道袍却是一副世俗的嘴脸,真是让景区减色不少,我自然地联想到这恰如江面那零乱的水葫芦,总不免让人心绪烦乱。

一路蹬着石级,一路欣赏碑刻。登上桐山山顶,放眼一望,碧水如带,山外青山,清新的气息拂面而来。

再盘点一番,富春江之行。这里没有看到想象中小三峡的风光,只看到黄浊的江水,凌乱的水葫芦,还有一副世俗嘴脸的老道,这倒让我心灵产生一道强烈的落差了。

四、大奇山中

从未听说过大奇山,不禁疑惑:这山奇在何处?

导游只把团队带到山脚,让大家自由活动。其时正值午间,阳光很烈,天气很热。上午刚游了钓台,大家已感疲惫,都赖在山脚下喝茶说笑话。我仍然有持续的游玩兴致,和三两同道,一路沿着山路探索下去。

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有一片竹海,竹子粗壮高大,有的竹竿长得很奇怪,就像一块块乌龟的背壳拼积而上。据说,这竹子就叫龟背竹。不由想到曾经在洞庭君山上惊叹于湘妃竹之泪痕。想来大自然很奇妙,同一类物种也总是生出一些变异,弄得多姿多彩,似乎要给人类不断的惊喜,也似乎暗示人们不要以定式的眼光看待万物。

穿过竹海,空隙地有三块石头累成太师椅的形状。据说,这就是这坐山的形状,只是山面对着的是清幽婉约的富春江。

一片开阔地,是游乐场。我们沿着山道,一路地深入。

这山道,在峡谷的一侧,峡谷里是潺潺的溪水。路随溪转,愈翻愈奇。这山道明明是往高处去的,走起来却不吃力,反而有很多的下坡路,怀疑不是在蹬山倒是在下山。同游者笑道:“这山路可谓一大奇绝——上山如下山。”

这山涧中有水,水很清澈。溪涧中,看到寸许的石斑雨,或疾逝如电,或悠闲曳尾。往深山一路探去,这水变得愈奇。积水的小潭,水因为深浅不一,加之青山映衬,水分五彩。那蔚蓝的格调仿佛是把那远古纯净的天空收藏于此。

深潭里,游鱼细石,一览无余,恍如自上端透视偌大的水晶鱼缸。我看到几尾足以盈尺的大鱼在水空中静默着,似沉思似修炼。大概听到空谷之足音,便悠悠地沉入水底。但无论潜到何处那缥碧潭水依然把它曼妙的身姿凸显得清清楚楚。

这清澈见底的一潭碧水,这美艳可人的游鱼,正以其毫不隐藏的美打动人心呢。我想那以渔猎为业的渔父若偶然至此,那猎捕之心定会被这碧水融化,而那生硬的善念更会被这曼妙无猜的游鱼所软化。碧水中游鱼每一摇曳,那富丽的鳞光闪烁明灭,直看得我心湖里的水草也跟着油油地摇曳,不能自已,似乎要整个人要瘫坐在这里了。

啊,美啊,这水这鱼这石。突然间,我又想起吴叔庠的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那描写富春江的。但我正遗憾在富春江没有看到的情景,在这里竟然得到满足。我这时才相信吴叔庠说得不是假话。只因富春江受到人类功利的污染,那吴叔庠所惊喜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情景才不能看到,我们反到怀疑起古人了,不觉惭愧至极。

想来自以为是的现代人对古人的文献记述总不以为然,而总要发表一番“惊世骇俗”的高论,大概就是受限所见,而妄加揣测吧。

大概这山“深藏闺中人不识”没有尘俗的侵染,才能保存古朴的原貌。

一路上,上上下下地沿着溪谷愈盘愈上。满耳间“蝉则千转不穷”只是没有那“猿则百叫无绝”

在这大奇山间,我一路欣赏,一路默诵着与朱元思书,真是奇妙的体验。

啊,在这深山,终于找到了诗文里描写的越地山水。真不枉此行也。

山上没有其他游客,只有我们同游的二三同道。一怕山脚同游者等得烦躁,二怕尽窥山水之妙而不留些悬念会折去福分,这才依依不舍自地原路退回。

山脚的朋友问山上风景如何,我只说:“美不可言,妙不可说!”

大奇山——山奇也,水美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