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人,”石景魁闻言大惊,“违抗军令,大人知道后果吗?”
赵行德点了点头,他脸颊凹陷,昏暗的烛火下,他的脸色显得异常阴沉。石景魁犹豫了片刻,劝道:“大人可知,洛阳乃关东门户,襄阳是东南门户。如今两城皆入我朝之手,等若关东门户大开,只待我朝大军了结了罗姆突厥,便是席卷辽宋两国的时候。而辽宋如井底之蛙,彼此撕咬得遍体鳞伤,更结下不解之仇。天下归于我大夏,已是不可逆转之势,大人虽然人望极高,但出身关东,又在这个节骨眼上违抗军府之令,殊为不智。大人,你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赵行德一愣,轻吸了口气,叹道:“石长史洞彻时势,赵某佩服。天下归于夏,大势所趋,是无可置疑的。我朝国强民富,上下励精图治,朝政清明,世上若无赵某,我朝统一天下也是指日可待。但是,赵某受命统兵东南,保境安民是肩上职责。若此时临阵退缩,听任辽兵一路烧杀抢掠回去,赵某有愧于心,毕生将寝食难安。这一身前程,与中原千万百姓的生死相比,孰者为轻,孰者为重?”
“天下大势,固然非一人之力能够扭转。”赵行德脸色转为坚毅,“然而,我自己所能改善的,自当尽力而为,当仁不让。”他看着石景魁,沉声道,“我意已决。既然军府有令,关西兵马,由石长史统领西去会师,而后奉吴上将军之命行事。我将率宋兵追击耶律大石,一路向北。待关东事了,我自赴关西,听从军法司的裁判。”他顿了一顿,又道,“军令是发给我的,违抗军令之责,我一人担之,请石长史不必告诉高、刘、杜诸位将军,免得他们为难。”
石景魁的嘴唇动了动,叹了口气,点了点头。若以常理,统兵将官不遵军令,行军司马有权捋夺兵权,将此人下狱,听候军法司审判。然而,赵行德手握着东南数万精锐兵马,又岂是他能够摆布得了的?以赵行德之威望,杜吹角、高肃、刘志坚等人更未必会同意扣押他。
石景魁走后,赵行德站起身来,长长呼了口气,将胸中浊气一口吐尽,脱下头盔软甲,准备打一套拳舒展舒展筋骨,然后就寝,这已经是雷打不动的习惯,除非当夜要和敌军交战,否则是绝不会取消的。吴阶发兵占据襄阳,赵行德对军府的定策便有所预料,这些天来,他心中未尝没有焦灼和矛盾,但既然已经下定决心,那剩下要做的,只有养精蓄锐,全力准备北伐。他刚刚摆开一个架势,门外又传来禀报声,十营都护军使欧阳善求见。赵行德叹了口气,不知又有何事,坐回下令传见。
欧阳善脸色凝重地低头走进房来,见赵行德已换上宽松的布衫,微微一愣,歉然道:“打扰赵将军休息,请恕末将之罪。”话虽如此,他眼睛却望着赵行德,似乎有事禀报止。“何罪之有,”赵行德微微笑道,伸手请欧阳善坐下,“欧阳将军身为十营护军使,若不是又要紧的事情,也不会深夜来访的。”这几天来,军中新推举的这些护军使们倒也争气,并没有和统兵官做意气之争,而是加倍集中精力去了解士卒的疾苦,特别是欧阳善深得赵行德的器重。
“属下此来,是想请大人主持公道。”欧阳善欲言又止,终于下定了决心,将原委一一禀来。原来欧阳善巡查军营时,发现一名叫贝舍人的军卒神色郁郁,追问之下,方得知在保义军出征时,贝舍人的妻室与附近寺庙的和尚私通。欧阳善大怒,当即带人到寺庙将犯事的僧人带了出来,一经审问,结果更是骇人听闻,原来附近寺庙僧侣与将士眷属私通的事情并非一例。保义军的眷属大都是安置在原先洞庭水寨中,被玷污的为数尚少。镇国军常年驻扎鄂州,所涉及的人数更加众多。因为此事关系军心,欧阳善不敢擅专,立刻星夜前来禀报赵行德。
听着欧阳善的禀报,赵行德的笑容渐渐隐去,化为一片铁青之色。
“除了玷辱将士眷属之外,这些寺庙里的大和尚欺男霸女的事情干的多了。不少租种寺庙田地的家里女眷都逃不出这些淫僧之手,甚至在每年开春前,大和尚给佃户说,家里有黄花闺女的种水田,有好媳妇的种好地,烂媳妇的种滥地,没有女人的人家只能开荒地!种寺庙田地的佃户,闺女没人家愿娶,小伙子没有人家愿嫁。”欧阳善气愤愤地说完后,又面露难色,“大人,按本朝刑名,诸奸者,徒二年,僧、道加等。只是,此案涉及人数众多,若将这风化案子交给鄂州府处置,难免四处张扬丑事,导致军心不稳。可若不交给官府处置,将士们卖命打仗,被戴了绿帽子,气愤难平。还望大人给将士们主持一个公道。”欧阳善考虑得更多的,这件事一旦张扬开来,不少牵涉将士都难以在人前抬头,军心乱了起来,误了北伐事大。
“自然是军心为重!国家风雨飘摇,多事之秋,”赵行德脸色铁青道,“你那里证据确凿吗?”
“末将不敢妄言,不但有犯人证供,还能拿到确凿证据。”欧阳善面带厌恶之色道。所谓“证据”,则是寺庙和尚私藏的一些所谓“定情信物”,若妇人的头发指甲、贴身衣物之类。和尚们有时私下拿出来相互炫耀,那被抓起来的大和尚为求脱罪,也都一一招供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