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午间在潘楼设宴款待开封府尹,谢他近年来对夏国商人的照顾,席间提到朝廷两相党争、东宫和近日沸沸扬扬的揭帖之事,开封府尹林揍向他透露了消息,让他千万不要站错了队,将筹码押到太子和赵质夫那边。得到消息,萧并便匆匆赶来。
晁补之只伸手让他坐下喝茶。
萧并急道:“再晚便来不及了,这样吧,一切由我代为安排,让他去敦煌学士府。”
晁补之奇怪地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警惕的神色,缓缓道:“此事我已有安排,这里我代弟子谢过萧兄美意。”
萧并一愣,旋即问道:“果真已有安排了么?是去学士府么?”他的语气有些急促,待见到晁补之眼中的戒心后,方才笑着解释道:“无咎兄勿怪,我这般着紧此事,到不完全是故旧之情。实话跟你说,陛下和丞相见到赵行德的‘拓海十策’,起了爱才之心,特意下了旨意,让我促成此子到敦煌或长安一游。我知道宋国人最重进士,原想等他科考之后再着手此事,没想到,这么快......”他顿了一顿,微微笑道,“这揭帖之事,天下震动,后生晚辈,差点搬到了童贯,让蔡京吃瘪,如此人才,在哪里都会脱颖而出。”
晁补之心中一沉,本想让赵行德暂且往夏国避祸,本朝的党争,向来没长胜不败的权臣,等到蔡京一党失势,今日所受的陷害,十九可以平反,到那时还可以归来。可是听萧并的意思,竟是打算将他留在夏国了。想到此处,他都有些暗暗后悔给了赵行德那封荐书。
萧并见他神色,心里暗暗揣摩,便知晁补之的顾虑,有些尴尬地笑道:“无咎兄,时至今日,怎么还如此固执,夏国,宋国,都是中国的传承,花开两枝,无论两家将来谁一统天下,都是华夏之盛世。难道你忍心行德如此才学,只因为权奸当朝,便像你一样埋没一生么?”
晁补之淡淡一笑,沉声道:“两国对峙已有百年,道义,礼制,风俗皆有不同。将来假若一统天下,试问以何道治天下?或者当初秦并六国一般,视关东六国人如犬羊,甚至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掠取子女玉帛,恕我不能苟同。”
他这话说得颇为尖刻,萧并尴尬地笑道:“怎能将我国和暴秦相比。现在宋国朝廷昏庸,有人才而不能用。只要我朝一统天下,自然是用天下之人才治天下,绝不会有歧视之事。所谓抢掠,更是子虚乌有。”
晁补之冷冷道:“这个你先去和护国府的人去说吧。”
二十年前夏国围洛阳,皇室和两府严令不得劫掠民间,除了柳毅强取了白牡丹之外,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不但军中有些怨言,就连护国府里的校尉也激烈争执,一派认为推行这种赚得虚名的亏本政策简直匪夷所思,朝廷国库耗费粮饷,军士们打仗流血,就该有所回报,这回报自然要从宋国来,另一派则认为不能像征服狄夷部落一样肆无忌惮的抢掠。因为皇室和丞相府,学士府都不支持抢掠关东,后面这派才勉强占了上风,此后护国府各校尉对捞不到油水的宋国境内作战便兴趣缺缺。
此事对当时在夏国游历的晁补之刺激颇大,认为夏国虽然强大,文化传承也和大宋有很深的渊源,但两国国人的利益绝不可能混为一谈,若是夏国吞并了宋国,则将宋国人的身家福祉都放置在宰割的案板上,智者所不取。所以在学士府中游学了数年后,便离开夏国归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