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女生频道>戴高山文集> 东海石头街一个即将消失的海丝地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东海石头街一个即将消失的海丝地名(1 / 2)

序:

2011年5月下旬,泉州东海法石片区动迁开始。数年后的2016年7月,我再次来到这里,这里,已是一片平整的空地。除了部分已经开发成功的群楼,其它是一片黄土瓦砾,还留下新近长出的青草。而享誉千年的石头古街,早已不知何处寻找。

一位70多岁的老阿嬷告诉我——好多年了,这里再也没有一条石头街了!

是的,这里不止失去了一条千年古街,还失去了许多古码头。但是,历史——必定是不会失去的!在文字上,这一条千年的古街,必须是永存的。

1。石头街与马可波罗

据说,有人曾在泉州东海法石的石头街附近,发现了几块远古人类的石器。这个据说,我并未深入考究。但我相信,泉州湾的历史,远不止于唐宋元明清,而是更远地延伸到数万年以前,当人类还幼稚的时候,泉州,就已经迎来了她的智慧开端。

早先,从石头街走过时,这里是一条有着3华里长的唐宋元明清古街道,虽然现在,在你的脚下,只是一片拆迁过后剩下的黄土和瓦砾,但在这片黄土地之下,依然还有一条来自唐宋元明清,甚至更加久远的石头之路。先人在这条石头铺就的街道上,两边建起了许多传统的闽南石头与海蛎壳堆彻而成的老房子,这就是有名的海蛎壳房。

在很远的春天,许多人就在这里做起了海洋生意,迎接来自于海内外及全国各地、各族的商客与宾朋。马可?波罗的脚,曾经踩在这条石头古街上。或许,他们曾经打着水手般的西方赤脚,在这东方沿海,在冰凉的闽南石头路上,感受华厦民族的好客与温暖。

这里,曾经还有一条马可?波罗巷。据一位老奶奶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活在这条老巷子里。而从他祖父的祖父开始,就管这一条老巷,叫“马可巷”或者——马可?波罗巷。据说,这里还有一口古井,叫马可?波罗井。是的,这些事情都可以推到元朝以前了,在公元1292年夏天,护送蒙古公主到波斯的马可?波罗,踏上泉州这片温暖的土地。

那几个留着着大胡子,瞪着蓝眼睛,金发白脸的男人们,来到这片温暖的、友好的土地。他们激动地站在那条石头街上,狂呼乱喊,激情地呼唤着。他们说:“我们要将‘china’和茶叶,带给全世界人民。我们将告诉全世界人民,这里,曾经有一个温暖的名字,叫——中国,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

“我们会说,在中国我呆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在这里得到皇帝的信任,我在这里做了官,发了财。我将把来自于东方的财富和文明,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带给你们,带给世界——这里,曾经有个温暖的名字——叫中国!”

是的,这里的人民当然乐意那些洋人的传颂,他们接待了马可?波罗和那些曾经流浪、曾经冒险过的水手们;这里的人民给予他们足够的粮食和淡水,把“china”和茶叶,装满了他们的海船。并带领他们游览了开元寺,谟拜了老君岩,参观了九日山他们,这些从海外流浪到中国的洋人们,在这里或长或短地停留过一段时间。

后来,他们从泉州出发,在茫然的海上飘泊了3年多的时间,奇迹般地回到威尼斯。他们,带去了一船珍稀珠宝和黄金,以及当时人们根本不相信的“谎言”

2。石头街与宋代古船

有人说,石头街远在唐朝年间就有了,是这里的工匠为建造开元寺的“东西塔”在石头街附近山上开采石头,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条生活街;也有人说,当年建造真武庙时,宋朝的石匠也在这里开辟了一条石头之路;更有人说,当年蒲寿庚叛宋降元之后,为了博取元军的好感,特地在此建造了一条石头街,让元军顺利进入。

不管怎么说,这条闻名于世的石头街,已经消失成为一个地名。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连同这条街的信息,完全消失。石头街是当地人一代又一代建造起来的,她见证了一段曾经辉煌的海上商贸史——这是泉州海丝的起点之一,这里,曾有许多天然的良港。

早在30多年前(公元1976年),在东海法石信用区的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深埋地底的古船,这条古船大约在文兴宫的附近,因为有人挖井时挖出一些木块。后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两次派员前往考察,经初步确认为古沉船。再后来,该所与泉州海交馆经过反复酝酿和准备,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决定联合试掘。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石头街附近靠近江海边的一块空地上,许多考古学家夜以继日地在这里挖掘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他们挖到了类似船板的松木板。他们初步认为,那是一艘来自宋代古船的残骸,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他们在试掘过程中,清理出古船后部的四个舱位,出土了一些船舶的构件和古代遗物,其中包括不少的瓷器碎片。但是,由于船体的中部、前部都压在农行东海营业所的主体建筑物下,考古人员不敢再进一步挖掘。经过研究,他们决定把这条古沉船,交付给大自然继续保护。最终,挖掘工作于1982年5月中旬开始,至9月中旬结束。

在此次挖掘中,考古人员将所挖掘出来的船体部位进行清理,出土了部分陶瓷片、瓦片、竹帆,以及一些木类器件和果核、贝克等物品。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些瓷器和陶瓷碎片,都是南宋时期泉州地方生产的产品,并且,大部分产品来自于晋江磁灶镇。由此可见,这条古船的沉没时间,绝对不会低于南宋时期。

从船后部位的四舱情况推断,法石古船是条多个水密隔舱的多舱船舶,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航海古船了。由于具备多个密封船舱,更方便于在海上长期航行。即使其中个别船舱破损漏水,也不至于马上沉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整修和逃生。

根据有关专家估算,法石古船的舱距比较大,在后部四舱中,舱距离最大的达2。06米,最小的距离也达到1。66米。并且,专家根据法石古船后部的船底板厚度和龙骨大小,粗略进行估数,认为法石古船的长度,在23米以上,载重量可达120多吨。

据说,当时的考古人员在挖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处明清时期用石块铺砌的码头遗迹。这说明,远在明清时期,这里还是一片繁华的江海港口码头。

3。石头街与法石渡口

那么,为什么挖掘法石古船的工作最终停止呢?难道只是因为它的中、前部位压在房子底下?这条古沉船,为什么不是埋在水底而是埋在陆地的淤泥里呢?

的确,由于当时沉船有一部分压在房子底下,故而无法进行全面挖掘。但最终考虑是,古船挖掘之后,如何有效进行保护。在当时,有效保护这条出土的古沉船,在条件和技术上,都是不具备的。古船一旦暴露于空气之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和保护,将很快腐烂变质,最终完全丧失其出土的价值。所以,当时考古学家最终选择了保守保护法,让这条古沉船还归自然,继续在淤泥底下——静静地沉睡着。

从发现到挖掘,这条古船又沉睡了30-40年,至今,还在宋朝的泥沙里做梦。我们前面说过,在挖掘古船时,考古学家发现了明清时期用石块铺砌成的码头遗迹。也就是说,在明清时期,这里曾经不是陆地,而是一个天然的港口码头。

那么,为什么现在这里,却是一片平地并且有海船埋藏在地底的淤泥下呢?由于晋江上游的生态环境长期遭受破坏,导致晋江流域的泥沙不断随着河水涌入出海口,在出海口形成大量的泥沙堆积。泥沙淹没了原来的天然良港,并把沉入海底的古船,不断往内挤压,彻底掩埋在深深的土里。可见,沧海桑田之说,决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内因的。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有记载,他写道:当时法石附近的海面上,有“大船几多艘,小船无数”可见,在石头街的附近,确实有过许多天然的海港,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无数。这里商贸发达,渔业发达,确实是一片繁华兴旺的景象。

不错,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由周围由许多支港组成:沿海诸港以石湖港、法石港、后渚港为代表;沿海航标以六胜塔、姑嫂塔、四面观音塔为代表。这些港口加上航标,网织成泉州湾千年以来的繁华。而法石港北面临街,南面又临晋江,是后渚港通往泉州城的中心要塞。在当时,这里共有数处天然良港,其中:美山境1个、长春境2个、文兴境2个、圣殿境3个,总计8个天然港群,对往来船只的停泊和商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时至今日,在泉州法石社区里,只剩文兴和美山两个古渡头了。那天去看时,正是海水退潮之时,在文兴码头与美山码头之间,有一条白色的游船搁浅在海滩上。背后,是成片的滩涂和成片的开发群楼,整个景观极为不协调。

事实上,1982年试掘法石古船时,专家发现,从试掘的四个深坑地层来看,法石自宋代以来,港道移位不大,除江岸上部分人为填高以建造房屋之外,大体依旧,只是原来的港道较深,船只可以自由出入。后来,生态不断恶化,顺流而下的泥沙长年淤积,致使河床上升,海水退潮之后,江心上出现了一大片浅滩,许多天然港口随之消失。

宋元以来,这一带一直是刺桐港船舶寄碇、装卸货物的重要口岸。在试掘古船期间,考古队在离试掘工地百余米处的江边,发现一支花岗岩雕成的石碇,其出土地层与法石古船类似。这支石碇的出土,填补了我国有关石碇实物的空白。

4。石头街与真武庙

泉州真武庙位于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的西南部,祀奉北极玄天上帝。它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真武庙本叫玄武庙,泉州人称之为“上帝宫”因宋时避讳皇帝的名号,故而改叫“真武庙”!

既是宋代建筑,当年马可?波罗难免到此一游,深入了解闽南的宗教信仰。目前,遗存的真武庙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其山门为牌坊式的建筑体:白石、红砖和海蛎壳相间,门前立有一对青石狮子,门上写着“武当山”三个大金字。大门前保留有一口明朝万历年间的古井,叫“三蟹龙泉”井。据说,该井清洌可鉴,是一位李姓妇女善施开掘的。

入得山门,由二十四级石阶往上,边有石栏护阶。立于台阶底下可以看到,其上有一块巨石,石上有一块石碑,石碑之上刻有“吞海”二字!据泉州府志官方记载:“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嗽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这条记载充分说明,远在海神妈祖尝未诞生之前,真武庙其实就是泉州地区最高的海神,肩负着祈风护航的责任。他的价值及海丝史迹,可与九日山媲美。

又有考证,早在楚辞?远游中就有注载:“玄武,北方神名。”在诸多民间神话中,玄武本身是龟蛇的化身,还是降服龟蛇的神灵,众说纷纭。不管怎样,早在唐宋时期,玄武就已演化成道教中举足轻重的大神明,他脚踏龟蛇伟岸的形象,举国皆知。而在泉州,由于海外交通与贸易兴盛,所谓有仙则名,作为水神的玄天上帝,也曾用来祭海。

多数人考证后认为,北宋至南宋前期,祭海祈风都是在法石的真武庙内举行的。直至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在泉州城南的“笋江、巽水二流之汇,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建起了天后宫,祭海的主祭对象,才被妈祖宫代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