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汰兵减饷期间,朕会调回几个内臣,也算方便你们行事了。”崇祯皇帝走上前,理了理祖大寿所披盔甲,微微一笑道。
“行啦,不提这件事情,聊点别的吧,朕先前听孙卿说,祖卿之子祖泽润和祖泽溥,颇有乃父之风,吴卿之子吴三桂,后生可畏。
朕知晓此事后,就一直记挂在心上。
先前忙着处理朝政,朕没时间召见祖卿和吴卿,趁此机会聊起来,朕有意将这两员小将,招进府军前卫,进西苑讲武堂。”
“……”
祖大寿、吴襄听闻此言,虽表面没什么反应,但是心里一震,天子这好端端的,怎提及他们的长子了。
被天子从辽前调到京营,祖大寿他们,心里就是有些抗拒的,毕竟离开了他们的自留地,哪怕在京营这边,担任再高的职务,也没在辽前待着舒心啊。
“陛下,犬子性情顽劣,能在辽前为大明抵抗建虏尚可,但招进府军前卫,实属是浪费……”
“祖卿,你就不必自谦了,都说虎父无犬子,祖卿乃我大明肱股,是少有的良将,那子嗣又怎会这般不堪重用呢?”
见祖大寿有意推辞,崇祯皇帝又怎会给他机会呢?
既然来到了京城,就别想着再回辽前了。
祖家作为辽东将门的扛鼎,那在辽前的威望不低,像解决辽东将门这一地方军阀,就要抽离祖家的势力,并安排到京营这边,在自己眼前。
现在靠祖大寿、吴襄他们,初步完成汰兵减饷事,叫京营在职勋戚敌视他们,等周遇吉这帮良将,在讲武堂顺利毕业,崇祯皇帝再给安排到五军营和神机营中去,暗地里在向神枢营掺沙子。
等到实控的强军,具备一定规模了,有能力整饬辽前那边了,像辽东将门这帮汉奸走狗,全部都给他干掉!
“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崇祯皇帝不容置疑道:“西苑讲武堂,是朕培养大明良将的地方,叫祖泽润、吴三桂他们,去往府军前卫任职,这样才能进西苑讲武堂。
当前建虏八旗横行辽东,朕要有朝气,有潜力的小将,日后好在辽前,多多替朕,替国朝杀建虏!”
在不具备干掉辽东将门这帮汉奸走狗的条件前,崇祯皇帝要适当的释放讯号,来安抚祖大寿他们,并起到麻痹作用。
要叫他们觉得,在辽前私底下做的那些勾当,他这个大明天子并不知情,甚至还要颇为倚重他们。
不然祖大寿、吴襄他们,真要觉察到什么了,暗地里送去辽前密信,在辽前折腾出什么事情,那并非大明所能承受的。
祖大寿、吴襄相视一眼,见事情无法改变,唯有抱拳应道:“末将领旨谢恩!”
“这才对嘛。”
崇祯皇帝走上前,托起祖大寿的双臂,说道:“祖卿,在神枢营好好当差,多多替朕分忧。
等汰兵减饷事做成,这左副将一职,朕觉得该动动了,那临淮侯的德性,朕的心里清楚。
还有吴卿,区区参将一职,低了些。”
面对崇祯皇帝这样的言论,祖大寿和吴襄他们,皆流露出异样的神情,天子这是要进一步重用他们啊。
若真是要继续升迁,那想要离开京畿,返回辽前,只怕就更不容易了,不过真能当上神枢营左副将,那也是极好的事情。
原本心里警惕性极强的祖大寿,面对崇祯皇帝抛出的橄榄枝,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天子是真的倚重他。
若真是那样的话,在京也不失为一项选择嘛。
周延儒出击
面对千头万绪、上下摆烂的大明,各方利益群体,皆存有自留地的现象,以确保既得利益稳固,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相互制衡,利用皇权自带的优势,去一点点的打击。
和祖大寿、吴襄他们的交谈,崇祯皇帝觉得自己掩饰的很好,并没有叫他们觉察到,自己日后要除掉辽东将门。
在这水较深的三大营,先叫祖大寿他们充当鲶鱼,以减轻国朝不必要开支,崇祯皇帝觉得很有必要。
离开神枢营右哨驻地,崇祯皇帝将随驾的王在晋留下,跟在京营任职的那帮勋戚,好好交流一番,以起到敲打作用。
“王伴伴,李如桢那边,招了没有?”
回乾清宫的途中,崇祯皇帝皱眉道:“另外李家那边,所查抄出的家财,包括隐藏起来的,都查明没有。”
作为袁案衍生出的一案,所谓抗税案,被杀的都是些小鱼小虾,真正的大鱼,被崇祯皇帝秘密扣押起来。
就李如桢先前在辽东所牵扯的事情,在天启朝那般被轻拿轻放的冷处理,要说在这背后没什么猫腻,崇祯皇帝打死都不相信。
已故宁远伯李成梁,多次出镇辽东,那李家的底蕴就不简单。
甚至在崇祯皇帝的心里,都已经笃定,所谓辽东将门的前身,其内部话语权,都掌握在李家手里。
要不是李如柏、李如桢哥俩不争气,最后都是因为贪生怕死,在一些关键时刻,坐视建虏八旗肆虐,不出兵驰援,间接导致大明在辽东蒙受损失,最终都先后被带回京城论罪。
这样的一种情况,致使李家在辽前出现真空期。
若非是这样的话,恐以祖大寿为首的祖家,也不能扛起辽东将门的大旗吧。
毕竟祖家真正在辽前崛起,也是靠着李成梁坐镇辽东时,被提拔了相应的官位,才得以积攒起浑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