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不明不清> 592 天下第一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592 天下第一关(1 / 2)

经过5天700多里的长途奔波,以洪涛为首的陆军指挥体系终于走到了山海关,差不多同时抵达的还有大批后勤辎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人诚不欺也。看着路上一串串的马车,洪涛不由得感叹起古时行军打仗的艰辛。三万人出征,后勤保障差不多也要动员三万。

这还是大部分使用海运和四轮马车的结果,如果去掉海船,把四轮马车换成两轮的,估计后勤保障人员的数量还要翻两倍。

前线需要一万斤粮食,后方就得征收四万斤,四分之三全消耗在路上了。这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峙时总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成本太高耗不起。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遂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

在作者小时候,教科书上都把山海关说成明长城的东起点,当时肯定不是史料不明,就是不知道为啥这样写。到了作者参加工作之后,有一年去东北旅游,偶然在丹东市下辖的宽甸县发现还有长城。

上网一查才知道,这里才是明长城的最东端。它西起山海关以北的吾名口台,绕着辽东镇绵延几千里,被称为辽东边墙。

不过山海关做为明长城的最东端,放到此时此刻并没有错,因为景阳皇帝登基之后放弃了辽东镇。此时始作俑者正在一群官员将领的簇拥下站在巍巍雄关面前,左边看看、右边看看,还不停的询问。

山海关在后世里是个旅游景区,与居庸关的模样差不多,就是个带瓮城的大城门楼子。实际上明代的山海关远不止如此,它是个综合防御体系,写着天下第一关的城门楼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剩余的都被拆了。

整体的山海关像个头向东、脚向西、伸开双臂、右手还提着大锤的人形。最西边的腿是西罗城,主要用于囤积粮草兵械。

再往东有条护城河,过了河是西瓮城,进了瓮城才能进入山海关的关城,也就是人形的胸腹。总兵府、巡抚衙门、军队家属、部分兵营以及少量店铺和居民都在关城里居住。

关城的东墙就是长城的城墙,在城墙上开个门,盖个敌楼,就是天下第一关的城楼。

但这座城楼并不是抵御敌人攻击的第一线,它的东边还有瓮城,瓮城外面有护城河,护城河东边还有个东罗城,为人形的头。东罗城外面还有护城河,这里才是前线。

光有东西纵深防御体系就够了吗?明朝的设计师觉得不够严密,于是又设计了南北防御体系,做为人形的左膀右臂。

在关城的南北相距两里远,有北翼城和南翼城,城内也有驻军,遥相呼应。这下东南西北都有坚城呼应,该满意了吧。这位设计者还觉得不够严密,光在陆地上扎紧了篱笆,万一敌人坐着小船顺着浅海摸过来咋办呢。

于是又设计了老龙头和宁海、威海两座城,直接把长城修进了浅海,还配上两座坚城,驻扎守军严密监视,这下想从浅海偷偷溜过来也没戏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