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变天> 第六十四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 / 2)

争打到这个地步,虽然已经有胜券在握的味道了,沈的紧张了起来。这情形就好比一个参加了高考的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发挥的不错,偏偏对最终的结果赶到担心。

什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都是鬼话了。现在的沈从云整天就呆在总统府的办公室内,一次一次的等待着前方传来的消息。

从吉林会战开始到最终的结束,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内,沈从云在焦虑的等待中度过。开战后的第三天,哈鲁宾顺利拿下,电报拿进办公室时,沈从云的心又悬了起来,负责穿插的一个师能否及时增援到位?这是一个问题。增援到位后能不能守住?这又是一个问题。战役的关键战场上,我军能否很好的完成围点打援的任务?这还是一个问题。

同样的问题也摆在前线指挥官们的面前,克泽和余震整天呆在一起,对这地图和沙盘,关注着战局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丝毫不敢大意。

战局的形势无疑是对中方有利,可是俄国毕竟是一个老牌强国了,克泽也好,余震也罢,心里说不捏着一把汗都是假的。

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传来的时候,余震和克泽有点不敢相信了,俄军怎么变的这么不经打了?东西两线两天的时间不到,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计划,快速的包围德惠、舒兰两地的俄军约十万人。接下来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了,敌后部队在渗透部队的配合下,一夜的时间就拿下了哈鲁宾。这一切都跟做梦一样地,实在难以置信。

可是真的要到战场上去看一看。余震和克泽可能就会有答案了。中国军队凭借着绝对的优势火力掩护,发起排山倒海一般的攻击面前,俄军即便是疯狂的抵抗,也难以支撑太久。双方地战术和装备对比,显得有点不成比例的感觉。炮兵在高效率地检测引导下。对俄军的阵地进行了有效的打击,步兵挺进后。大量的迫击炮根本就是俄军火力点地梦魇。尽管不能说现在的中国军队已经完全做到了高效率地步炮协同,但是一干跟随前往的德国参谋们,不得不承认,就步炮协同而言。当前地中国军队是他们见过的做的最好的。

沈从云用20年的时间,辛辛苦苦大量投入地这只军队。终于向世界证明了无坚不摧地强大。

阿列克谢耶夫匆忙组织的反击,成为了这一仗最大地败笔。

这其中最要命的是他把两个军的兵力分开使用,一路增援东线的德惠,一路增援舒兰。按照阿列克谢耶夫的命令是,两个军在优势炮火的掩护下攻击前进。

结果不等发动反击的俄军展开,中国军队的大炮已经将俄军的行军队伍打成了一锅粥。两天的时间下来阿列克谢耶夫发现手上已经没有多少机动部队了。这真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就在几天前召开的军事会议上。阿列克谢耶夫还洋洋得意的展望着俄军推进到沈阳之后的下一步计划,希望就此能迫使中国政府投降呢。

如梦初醒的阿列克谢耶夫急忙下令收缩部队,马上往后撤,这时候一个更打击士气的消息传来了,中国军队已经占领了哈路边,肚子了俄军的逃路。阿列克谢耶夫急令中路俄军后撤至榆树,但是这个命令下达的已经有点完了。

“告诉李耀祖,他可以动手了,记住了,死死的缠住中路俄军。”余震的命令及时的到达李耀祖手里,东西两线的围点打援战役刚刚落幕,中路的卫戍部队就用大炮告诉阿列克谢耶夫,四十万俄军的末日来到了。

汽车拉着重炮在道路上快速前进,滚滚的车流像一条长龙一般,卫戍部队的高速机动力,在进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站在路边的李耀祖,当年带着团练上战场和法国佬拼命那会,哪曾想过会有今天?从发起攻击到现在,不过三天的时间,就已经逼近了榆树城外60公里处,这样的推进速度,一般的部队想都不敢想量汽车的卫戍师做到了。可惜沈从云没看见,不然的话就会感慨道“没有坦克啊,再来几十辆坦克,那就有点样子了。”

二战时期德军的闪电战模式,留给沈从云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惜这年月的中国,要想做到那个程度,不论是从工业基础还是技术层面来考量,都显得那么遥不可及。不过沈从云心里非常明白,

是朝哪去的,未来的几十年,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沈会让给别的国家去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